自1999年國慶長假以后,國民參與旅游的積極性持續增長,國民出游率幾乎每五年就增加1次。2009年,我們做出了“我國已經進入了大眾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的基本判斷。根據國家旅游局的預測,今年的境內旅游和出境旅游人次將會分別超過40億人次和1.2億人次,這意味著國民出游率將突破3次,達到發達國家的門檻水平。國務院去年下發的文件提出,到2020年,國民出游率將會突破4.5次,形成60億人次的市場規模。旅游,已經從少數人的享受變成了大眾的尋常生活,“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當代的徐霞客了。
無論我們紀念,還是不再紀念徐霞客,在旅游發展和文明演化的進程中,徐霞客精神都是永存的。
旅游是與自然和歷史的對話。旅游的初始動機當然是為了“觀國之光”,但旅游決不僅僅是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在此過程中,我們會與自然對話,與歷史對話,知道天之大,地之廣,也會了解千百年國家和社會的歷史演化。基于對話和理解,學會對自然的尊重,方可俯仰無愧于天地。
旅游是對異地生活方式的分享。旅游是人類的基本權利,當我們進入和離開目的地的時候,須知那塊土地首先是祖祖輩輩生活于其上的原住民的土地,到訪的游客是短期來分享的。無論是他們的飲食習慣、居住條件還是生活方式,我們都應給予應有的尊重、寬容與理解。《旅游法》明確了旅游者的四項基本權利,也列出了包括“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不得干擾其它人的旅游活動”等四項基本義務。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既要引導需求一側的游客文明旅游,又要把握供給一側的項目規模和發展進度。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態都是太脆弱的東西,如果外來的沖擊太大、太急了,本地人控制不了的話,旅游業的發展就不可能是持續的。
旅游是無所不在的學習。讀萬卷書是為了學習,行萬里路也是為了學習。正是遵從這一理念,國家大力倡導研學旅游。與自然和歷史對話也好,分享異地的生活方式也罷,都需要我們在行前做好相應的知識儲備,包括身體的鍛煉。在旅游的過程中,多些思考,必要時可以做些記錄。回來以后,有能力的話,還可以做一些研究工作。讀傳記的時候,我對徐霞客去世前手中還緊緊握著兩塊采集來的巖石標本的記載一直留有深刻的印象。當然,時代不同了,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在“萬卷樓”中讀他二十年的書,一生也寫下數百萬的游記,但是觀察和思考應當是伴隨我們一生的。
在這個國民旅游權利日漸彰顯的時代,我看不見了那個特定的人,可是我又分明看見了每一個人都是徐霞客。(文章根據戴斌在中國旅游紀念日大講堂——旅游高端對話上的演講實錄整理)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