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近日在新華社組織的一次演講上表示,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大眾旅游時代,36億的國內旅游人次和1.09億的出境旅游人次,以及3萬多億元的消費總額,都標志著我國旅游大眾化階段特征更加明顯,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彰顯。
在這個“我的行程我做主”的旅游新時代,在線旅游進入游客的視野并發展迅猛,關于旅游創業的項目更是層出不窮,無論是境內旅游、出境旅游還是入境旅游,人們越來越傾向于自主選擇目的地,借助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完成出行和異地生活的體驗過程,在線旅游發展成為行業新的趨勢,具有積極的意義。
戴斌認為,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一個全民旅游時代,最開始我們談發展旅游的時候,目標很純粹,就是創匯,到1999年我們有黃金周的目標也很明顯,就是拉動內需;但是現在,我國已經進入一個大眾旅游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定義什么叫旅游。2014年,超過96%的境內游客、超過65%的出境游客不是跟著旅游團,而是跟隨手機上的攻略完成自己的旅游活動。這說明傳統的旅游組織方式開始面臨個性旅游需求的巨大挑戰,移動通訊、云計算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技術進步讓分散的、個性化的旅游需求有了現實的可能。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個性旅游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商業空間。
“過去我們要旅游,就是通過國旅、中青旅等旅行社來報名參加旅游,隨著旅游市場的發展,現在我們要旅游,只要點點鼠標就能走,從開始的攜程、去哪兒、途牛、眾信,到現在的馬蜂窩、窮游這些創業項目,足不出戶就可以預定到機票、酒店;還可以參考旅游網站上面的攻略、游記,來選擇出游地點,在網站上搜集信息,而不是靠在電視機上看廣告。因此,我認為現在有的旅游景點依舊花高價在晚上黃金時段播出廣告是不合理的,這個時間段,旅游的廣大受眾年輕人們大多都還在地鐵上刷著手機,真正坐在電視機前看廣告的寥寥無幾。”戴斌補充道。
戴斌說到,原來的旅游景點宣傳推廣靠的都是祖上留下來的資源,比如老天爺資源、老祖宗資源。但是現在,比如在北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是選擇看長城、游故宮,而是去南鑼鼓巷、798、大悅城等。在這些地方,我們也分不清誰是游客誰是本地居民,所以目的地越來越變成一個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間。只靠老天爺資源和老祖宗資源發展旅游,已經不是大趨勢所在,一個旅游景點是否能吸引游客,尤其是年輕人,現在的考量標準變為在網站上點擊率如何、預定情況如何、排名如何。對于年輕游客而言,他們從互聯網上獲取目的地信息,從社交媒體上整理旅游攻略,然后比價、預訂,帶上手機和信用卡就出發了。到了目的地后,除了若干典型景點外,更加強調融入和體驗當地民眾的生活。主題酒店、民居客棧、經濟型酒店、出租車、地鐵、公交車、社會餐飲、商業中心、電影院、演唱會、WIFI、APP、漫游寶等非標準服務成為游客體驗和分享的關鍵詞,越來越多的城市和鄉鎮旅游目的地,游客與居民的邊界趨于消解。
關于旅游景區廣告的投放,戴斌講到,原來是在電視、電臺等傳統媒介進行投放,現在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成為旅游廣告青睞的投訴途徑,比如百度、阿里、騰訊、攜程、去哪兒、螞蜂窩等。過去,誰控制了外聯權、誰鎖定了資源供應商,誰就是控制了客源,也就成為了旅游行業的主導者,但在大眾旅游時代,誰控制了流量,誰就是旅游市場的實際控制者。在空間移動的過程中,自駕車、火車、飛機、公交、地鐵、滴滴打車、易道用車、百度地圖等業態則為旅游者提供泛在化的交通服務,旅游大巴的司機和旅行社的導游對行程的控制只能留在過去。到了目的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不需要五星級酒店提供服務,他們不需要游泳池、健身房,只需要一個能隨時出熱水的淋浴和一個能上網的WIFI密碼。游宿設施已更趨向于經濟型酒店、精品酒店、度假酒店,甚至是民居客棧。而這些都只要通過網上預訂就可以解決,而且還往往有打折特價。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國內游和出境游人次分別問36億人次和1.09億人次,其中出境游客首次突破1億人次,而預計2015年,國內旅游和出境旅游都會有10%的增長,將分別達到39.5億人次、1.2億人次。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時候,人均出游率將超過4.5次,達到中達收入國家的水平。
戴斌建議,千千萬萬老百姓的旅游需求才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市場基礎,大眾創業和市場主體創新是支撐旅游經濟運行的產業基礎。在線旅游業對于促進我國建設現代服務業、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