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屆“中國旅游發展·對話北京”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11日訊 今日,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在第十一屆“中國旅游發展·對話北京”主題發言中指出:對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旅游發展環境充滿信心的同時,也要看到旅游經濟運行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戴斌表示我國旅游經濟運行正在從大眾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演化,正在從旅游大國走向旅游強國,正在走向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協調的再均衡發展道路。從旅游常態化、創新化、認識深化三個方面來看,我國旅游發展環境未來形勢良好。
首先,旅游已經成為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2014年前三季度旅游經濟運行分析暨全年發展預測的數據表明,今年的國內、出境旅游市場規模將達到36億人次和1.15億人次,加上近1.3億的入境旅游人次,旅游消費總額將超過4萬億人民幣。到2020年,國民人均出游率將達到4.5次,屆時將形成一個近60億人次的旅游市場。除了傳統旅游觀光外,新型旅游項目應運而生,例如航天已經成為老百姓旅游需求的新選項。以國民需求為支撐,以消費升級為驅動力的旅游經濟新常態正在逐漸形成。
其次,創業創新正在成為旅游供給和產業演化的主旋律。在資本、技術和人才的共同作用下,傳統旅游業創新步伐開始加速。而國際資本和產業資本對旅游業的投資正在從策略性試點步入戰略布局的新階段。更為活躍的創業創新還是來自于互聯網領域,除了風險投資的世界邦、海玩、在路上等項目公司外,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均已經完成了旅游產業布局的戰略規劃。而臉書、推特、谷歌等國際互聯網巨頭也正在謀劃進入中國旅游市場。
最后,國家、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旅游的認識越來越來深化。旅游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更加明顯地認識到旅游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五位一體”建設的戰略作用。隨著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目的地商業和生活環境的優化,還有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國家公園的建立等制度創新,處在戰略機遇期的旅游業發展將大有可為。
此外戴斌特別指出,旅游經濟運行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市場來看,還有相當比例的國民大眾,特別是廣大農村居民、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旅游權利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廣大游客對服務質量的滿意度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從產業面來看,市場主體的創新效果還不夠明顯,供給增量還主要依賴傳統的自然、歷史文化和資本要素的投入,而依靠技術、知識和人才驅動的商業創新還沒有成為主流,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還有待于是進一步提升;從政策面來看,如何構建適應大眾旅游和國民休閑時代需要的旅游產業促進和宏觀調控體系,以游客滿意為導向的微觀監管體系,特別是如何處理好旅游企業的“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之間的關系,客觀上還缺乏必要的理論和實踐準備工作。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