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17日訊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于10月16日在第二屆旅游教育與培訓國際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戴斌強調盡心盡力地培養學生對旅游產業的認同和商業實踐的熱愛,是教育家、大學教員和管理者的共同職責。
旅游業是一個擁有最為廣泛的國民需求和最為活躍的創業創新的產業。經過35年的發展,中國旅游業最大的變化是從早期單一的入境旅游市場演化為以國民消費為基礎,國內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協調發展的大眾旅游和國民休閑的新時代。日漸擴大的市場基礎奠定了旅游領域創業創新的現實基礎。旅游市場主體的創新廣泛覆蓋到旅游與旅行服務的每一個領域。以資本、技術和青年人為主導的創業創新消息在不斷地刷屏和置頂。
戴斌指出長期以來,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思想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直到今天,考公務員仍然是包括旅游管理專業在內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首選路徑。但是,在當代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商業社會,通過商業實踐為國民創造財富,為國家贏得尊嚴,同樣是令人尊敬的人生選擇。中國的高等教育早已經步入了大眾化的階段,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高校畢業都去競爭那2、3萬個公務員崗位不現實,就業容納空間還在于企事業單位和相關的社會機構。因此,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植入更多的市場意志和商業實踐選項,應當成為旅游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的戰略自覺。具體到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相關專業的教育培訓現狀,除了學習基礎理論和國際經驗以外,需要高度重視旅游創新案例,特別是創業創新群體引進校園,引進課堂,引進教材,并成為學生課堂討論和社交網絡的高頻詞匯。青年人才的成長需要培養,更需要榜樣的引領。在青年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樹立商業的標桿,特別是本領域中創業和創新者的榜樣,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
戴斌表示得為學生準備好健全人格、提升綜合素質并輔以必要的能力訓練的培養方案,并全力實施之。無論如何強調旅游管理專業的特殊性、應用性和實踐導向,放在高等教育的格局中,首先都應當是一所大學,并應當滿足和具備大學的所有特征。這需要學校行政當局與教員群體沉下心來,認真研究國際國內辦學經驗,認真研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旅游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認真研究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在此基礎上制訂自己的辦學方針、培養方案和教學文件,并切實貫徹實施。任何辦學理想只有固化到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過程中,成為每一位教職員工的自覺行為,才有可能最終形成可識別的校園文化。如果說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需要企業家的標桿做引導,那么他們在學期間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除了專業課程的學習、廣泛的閱讀和社團活動外,有學養護身,由內而外散發著理性與人文氣息的優秀教員至關重要。
戴斌強調教職人員需要真正地把人才培養視為大學的首要任務,尤其是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教學上,放到學生身上。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中,大學首先分級,而不是分類的。級別越高意味著能夠從政府和社會中獲得的資源越多,教育從業者的社會地位也就越高。而如何獲得級別的躍升呢?無外乎通過“升本”、“申博”、“211”、“985”等路徑來實現。教員則沿著學位、論文、課題、職稱、項目、經費甚至開公司、辦實業的路子徑直前行。但是,我們的教育資源特別是教員的學術資源有多少配置到學生的身上了呢?評價一所大學成就的,最終是畢業生,是學術共同體,是歷史。如果園丁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沒有放在花園里,那么期待繁花盛開就只能是一廂情愿的事情了。只有教員發自內心地認同教育事業,并真誠守護成長,學生才可能對旅游產業發自內心地認同與熱愛,才可能為提高自己的商業實踐和動手能力付出長期的努力。
戴斌最后強調在一個轉型、發展與創新并存的時代,想要實現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應用能力的均衡發展,需要政府、產業、社會和高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和長期探索。認同與熱愛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也不是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的全部,但是沒有認同與熱愛,當代旅游人才的培養就會失去前行的方向和發展的動力。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