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道牌樓一條街
燕城古街開街了,這里是懷柔區雁棲鎮政府所在地,距離APEC主會場只有1公里,被稱為“會都門戶”。村內古街,整飭一新,小橋流水,古色古香。秋日尋訪,觸摸千年歷史;悠悠古韻,令人遐思。
六道牌樓一條街
在范各莊村的東南入口,緊鄰111國道,是一處寬敞的停車場,由此向右,只見一道牌樓巍然屹立,四根絳紫色的立柱托起三重廡頂,藍綠五彩,煥然一新。正中匾額金字榜書“燕城”兩個大字,熠熠生輝,十分惹眼。題字為著名書法大家李鐸先生手書,字體風格俊朗、蒼勁。門柱鐫有楹聯“九曲燕街燕飲喜樂;一縷清風清沁云心。”作者不詳,但寥寥數語,道盡古村風韻。
古街由南向北一字排開,仔細觀察,所有重要的路口均建有牌樓。前前后后共建了六座,分別位于村莊南、東南、北、東幾個入口方向,村中有兩座位于古街右側,其中一處較小,兩柱單間,融于青磚灰瓦的院落之中。
牌樓是我們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它古樸、莊重,一般立于衙署、街巷等顯要位置,彰顯著悠悠歷史的風雨滄桑。范各莊的六道牌樓形制不一,或大或小,但總體風格相近,彩繪石質,重檐歇頂。這么多牌樓集于一村,且如此華美大氣別具一格,對于普普通通的鄉村來說并不多見,可以說是千年古街的特色和標識。
“燕城”一說,并非空穴來風,史書上早有記載。明萬歷《懷柔縣志》卷一“地理志古跡”篇:“燕城,縣東北二十里;漁陽城,縣東三十里。”清康熙《順天府志·古跡》記載:“燕城,縣東北二十里;看花臺,在縣北二十里,相傳遼蕭避暑,同遼主常登臺看花。”現在范各莊的位置正好就在這一帶,而明清兩代就已成為古跡的燕城究竟建于何時?城墻有多高?城有多大?史籍上均語焉不詳。我們在古街上行走,感覺時光的飛逝如炊煙消散,當歲月載著城垣漸行漸遠,昨日所有的夢恍如隔世。但千年遺蹤并非無跡可尋,我們努力地尋求著答案。
著名的文史地理學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員尹鈞科先生在《懷柔燕城的思考》一文中說:“北臺上、北臺下二村的得名,當與看花臺有關。所謂‘臺上’、‘臺下’的‘臺’,應當就是遼代的看花臺。遼蕭太后與遼帝在看花臺避暑賞花,說明這里是遼代的一處行宮,必定有像樣的房室、城垣建筑。這應該是燕城形成的時代與功能的一種解釋。”如此算來,燕城距今至少已有1050年的漫長歲月了。
史籍記載后晉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后,宋遼常年征戰,蕭太后指揮高梁河之戰獲勝,簽訂了“澶淵之盟”,給北方帶來百年和平,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促進了經濟繁榮,使宋遼雙方都達到鼎盛時期。宋遼時范各莊歸屬檀州,屬于燕云十六州范疇。遼地建燕城,本在情理之中。蕭太后(953—1009年)名綽,小字燕燕,她是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也是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軍事家。她執政時,政通人和,功績卓著,為遼國極盛時期。蕭太后愛看花,對“燕”字又情有獨鐘,對自己駐蹕之所取名“燕城”可謂順理成章。
同行的范各莊村白玉亭書記告訴我,2013年春,他在為自己釀制的葡萄酒開挖酒窖時,在距地表三米深處,挖掘出十幾塊青灰色古城磚、磚塊和瓦礫。這些默默無語地埋在地下的千年遺物,似乎就是對專家論斷的一種佐證。歷史就是這樣沉甸甸的,有時又顯得漫不經心或出人意料。
六道牌樓一條街。如今的古街是一條青石板路,由南向北,有水相伴。老人說,過去范各莊古街是一個“大”字,有胳膊有腿,呈人形,祖輩留下來的。北大廟(關帝廟)是人頭,村里人都知道“先有北大廟,后有范各莊”的說法。關于這座古廟,曾留下過許多神秘的傳說,可謂歷史久遠,古韻悠悠。東西兩條街是人的胳膊,是通往關外的古道,所以街道兩側旅館客棧很多。南北向的街道在村南分出兩岔,像伸出的兩條腿。分岔處有古菩薩廟、古井,村人把古井叫“南井沿兒”。這地方老百姓俗稱“褲襠”,名兒雖不雅,倒也形象,多少年過去了,至今仍然這樣叫著。
歲月留下了斑斑痕跡,這痕跡不光是古建古跡,還包含著老人們的口口相傳,方言俚語,還有相沿不斷的鄉風民俗。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