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內蒙古召開全區加快旅游發展推進會,自治區旅發委主任鄭宜平在會上強調: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工作是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們要積極融入大局,承擔起歷史責任,主動作為,發揮好旅游業在扶貧攻堅中的應有作用,要按照《內蒙古自治區鄉村(牧區)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和《內蒙古自治區鄉村旅游三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提升鄉村旅游發展水平,著力推進旅游扶貧,實現產業轉型、就業增收、脫貧致富。
內蒙古自治區許多貧困地區自然風光壯美,民族文化濃郁,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依托這樣的優勢,在各級旅游部門的帶動下,通過采取整村推進、景區帶動、公司+農牧戶、農戶+農戶、個體農莊等模式大力發展鄉村牧區旅游。截止目前,全區鄉村旅游接待戶4317家,營業收入超過20億,帶動全區鄉村旅游農牧民直接就業15萬人,帶動間接從業60多萬人。同時,自治區旅發委組織村官參加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村官培訓班,學習鄉村旅游開發、營銷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聽取先進地區先進經驗。舉辦全區鄉村旅游培訓班,對盟市旅游局分管鄉村旅游工作負責人和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旗縣旅游局局長進行針對性培訓,提高了各級旅游管理部門干部的業務水平,為當地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各地貧困村根據自身優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發展旅游。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堅持把鄉村旅游與發展富民產業相結合、與脫貧攻堅相結合,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定位,圍繞美麗鄉村產業發展,結合自身資源優勢,集中打造培育了一大批富強村、九莊村、民主村等一批美麗村莊,培育了鮮農、中泰、浩彤、金榕、四季青、思拜恩草莓莊園等休閑觀光產業園區,推動旅游產業鏈向農村、農家延伸,扶持引導農家樂經營,讓產業支撐鄉村建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在興安盟阿爾山市,曾經只有28戶居民的鹿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現在,家家戶戶幾乎都在從事和旅游相關的工作。飼養梅花鹿,開旅店、商店和飯店,鹿村通過旅游業實現了脫貧致富,一下變成了有97戶居民的特色村。阿爾山市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和旅游資源,全市6.8萬人中,旅游直接間接從業人員近4萬人,40%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旅游業實現了增收脫貧。
通遼市扎魯特旗牧民們依托山地草原發展旅游掙了個盆滿缽滿。扎魯特旗探索出一條通過旅游及其相關產業帶動增加接待戶收入,通過接待戶的典型示范,然后再帶動貧困戶的持續脫貧之路。這條路既保護了這片綠色草原又通過旅游的扶貧開發增加了農牧民收入,最終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扎魯特旗全旗共有審批備案的鄉村旅游接待戶40家,從事鄉村旅游接待服務的農牧民500多人。截至2017年,全旗實現脫貧2292戶5390人。
在赤峰市、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等地.........一個個鄉村旅游振興發展的生動典型,讓我們感受到旅游扶貧正日漸成為扶貧脫貧的重要手段和建設美麗鄉村的助推器,一篇旅游扶貧的大文章正在內蒙古大地上徐徐展開。
目前,內蒙古正在開展整村推進鄉村旅游工作,引導貧困群眾發展投資少、風險低、見效快的鄉村旅游項目,以創業帶就業,以發展鄉村旅游促脫貧,讓內蒙古的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張金芳(圖文由內蒙古自治區旅發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