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第十四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在呼和浩特市烏蘭恰特大劇院隆重開幕。本屆藝術節以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為核心,集賽事、展演、展示、展銷、研討等為一體,主要是以蒙古族服裝服飾文化元素為載體,展示內蒙古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以促進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為契機,開發內蒙古獨具魅力的旅游文化產品。同時,借助向大眾展示的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服裝服飾文化,帶動蒙古族服裝服飾研發生產。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白向群宣布大賽正式啟動
內蒙古有壯美的自然景觀,大美的歷史文化,絢美的民俗風情,絕美的音樂藝術,更有美輪美奐的民族服裝服飾。美,就在內蒙古。美,更在一年一度的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開幕式上,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白向群宣布本次大賽正式啟動,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鄭宜平致開幕辭。鄭宜平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內蒙古旅游業蓬勃發展,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數連創新高。藝術節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和自治區政府《關于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精神,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活動。藝術節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各位專家評委評選出精品服裝服飾,引領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內蒙古創新,打造一批既體現民族元素,又符合時尚潮流的服飾文化品牌。

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鄭宜平致辭
本屆藝術節主題為“美在內蒙古—霓尚草原”。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旅游資源富集,不僅擁有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冰雪全生態自然景觀,還有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歷史、民俗文化。內蒙古的四季都很美,美的獨特、美的自然、美的愜意。“霓尚草原”——“草原”框定了自然地域的概念,“霓”寓意服裝的色彩與絢麗,“尚”表達了現代時尚的理念,“霓尚”是“霓裳”的諧音,表達蒙古族服飾之美及民族禮儀、氣質風骨。

本次大賽設現代、傳統、行業工裝、飾品、冬季傳統、中小學生校服、大學生創意設計等7個蒙古族服裝服飾比賽項目,獎項設置金、銀、銅獎,鼓勵民族服裝服飾生產設計者改革創新;還設置了模特團體表演獎,鼓勵更多的人穿著民族服飾;并設置了盟市組織獎,表彰推動旅游文化融合發展的先進單位。在比賽中,內蒙古自治區三少民族服飾表演隊,蒙古國,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圖瓦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表演隊也將進行服裝服飾展演。

蒙古族服飾有科爾沁、察哈爾、巴爾虎、喀爾喀等28個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飾和34組頭飾,因地區不同服飾在式樣上也有所差異,因其重要的歷史意義以及深厚獨特的文化內涵,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自2003年舉辦第一屆,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3屆,已成為內蒙古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第十四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是在秉承前13屆藝術節的基礎上對民族服裝服飾文化內涵和珍貴的民俗元素精華進行繼承和發展。

本次活動是歷屆以來規模最大、比賽項目最多、社會關注度最高的一屆大賽,共有150支參賽(展演)隊伍、1350多名演職人員,展示共計1760多套服裝和200多件飾品。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在活動的舉辦過程中,力求改革創新,辦出特色,在活動內容設置上也是亮點多多。
增加比賽項目
今年的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在原有現代、傳統、行業工裝、飾品等比賽項目的基礎上,新增了中小學生校服制作設計及大學生創意設計項目,這是在持續發展方面進行的有益探索;
比賽組織形式創新
活動既是比賽也是演出,既有緊張的比賽環節,也有同一民族不同地域服裝的展演環節,比賽中增加專家點評、觀眾參與環節,使大賽具有較高的競技性和觀賞性;
舉辦蒙古族服裝服飾專題研討會
研討會重點就蒙古族服裝服飾發展現狀、發展趨勢、未來保護、產業建設及對旅游發展促進作用進行研討,為民族服裝服飾及衍生產品建設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共同發展;
增設展示展銷板塊
利用實景、道具、背板、燈光等搭建展示的場景,擺放蒙古族多個部落的服飾,使觀眾入場就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熱烈的藝術節氣氛。同時,11月27日——12月1日,在烏蘭恰特一樓、三樓現場搭建展臺,同步展示、展銷蒙古族服裝服飾及相關產品。

此外,今年的藝術節特別重視民眾的參與,廣大市民、游客觀看大賽只需持身份證即可入場,為自己喜愛的服裝、參賽隊伍鼓勁加油。


本次開幕式還得到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副主任吳團英、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白向群、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王中和,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公安廳、教育廳、外事辦、旅發委和呼和浩特市政府有關領導出席藝術節開幕式并觀賽。共同見證本次大賽上炫麗的民族服飾和絢美的民族風情,為壯美內蒙古開啟美的篇章!文/王文艷(圖文由內蒙古自治區旅發委提供)
(責任編輯 :傅云鵬)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