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舞狂沙 邢皓 攝

生機盎然的劉拐沙頭 李慧 攝

徒步在大自然的沙畫里 李慧 攝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給予無數越野愛好者情懷與夢想。這里,即將成為一群熱血勇士們的戰場,激情和挑戰是他們的信仰!征服荒漠,感受驚險刺激,一幕幕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就要在這里上演!
2018年9月28日-10月 2日,沙漠縱隊第四十屆沙漠越野訓練將于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劉拐沙頭卷起越野旋風。本屆訓練營以沙縱山西大隊為主力,總隊、其他各地大隊、分隊為輔。
沙縱第四十屆沙漠越野訓練營具體安排如下:
沙漠越野訓練營分為入門訓練和晉級訓練,整個訓練不收取任何費用。
訓練地點: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劉拐沙頭,一個沙漠與黃河“握手”的地方!烏蘭布和沙漠結構大、雞窩坑少、饅頭坡多、低沙區小刀鋒多,非常適合訓練。
訓練時間:2018年9月28日~10月2日
1、入門訓練主要針對沙漠里程100公里以下的新人,讓新人對沙漠行車準備、沙漠行車基本要領、沙漠行車安全注意事項、沙漠結構有清晰的認識,掌握基本的沙漠穿越基礎知識。入門訓練教練員由沙漠里程5000公里以上的車友擔任,每個教練員最多帶領3個新人,教練員與學員車型統一。
2、晉級訓練主要針對沙漠里程1000公里左右的車友,讓車友達到輕松應對各種沙漠結構,能夠快速、流暢、安全、穩妥的暢游沙漠。晉級訓練教練組由兩名沙漠里程10000公里以上的車友組成,一位教練擔任頭車帶路的任務,另一位擔任尾車保障的任務,每個小組不超過5名學員。教練員與學員車型盡量統一。
烏蘭布和沙漠
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烏蘭布和”蒙語意為“紅色公牛”。其位于陰山以南,河套平原西部,地處我國西北荒漠與半荒漠的前沿地帶,總面積近1萬平方公里,磴口縣境內面積達284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8.3%,構成了磴口縣主要的地貌特征。
黃河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磴口縣坐落于黃河最大的幾字彎頭。黃河流經縣域52公里,肥沃的黃河水無私地滋養著這片土地,將沙漠環伺的小城浸潤成良田萬頃的“塞上糧倉”。數百年間,奔騰不息的黃河與狂暴肆虐的烏蘭布和沙漠就像一對冰火相融的戀人,在這里相依相偎,譜寫出世間最不可思議的 冰與火之歌。
劉拐沙頭
烏蘭布和沙漠中最顯奇特的地方非劉拐沙頭莫屬,這里是沙漠與黃河唯一“握手”的地方。左手沙漠,金色的沙丘連綿起伏;右手黃河,蘆葦蕩漾,濕地縱橫;這樣的奇景在全國也是獨此一處。
劉拐沙頭位于磴口縣城西的二十里柳子,處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在這里,流沙已直抵黃河,在風力作用下沙漠不斷東移,向黃河大量輸沙,被抬高的河床高出磴口縣城所在地巴彥高勒鎮2-3米,在磴口縣境內形成了名副其實的“懸河”。
2008年底,磴口縣啟動了浩大的劉拐沙頭治理工程,通過修筑穿沙作業主路,打組合井,壓沙障,建大型阻沙林帶,人工種植梭梭、花棒、沙棘、甘草等耐旱沙生植物等方法,有效地阻止了沙漠東侵。昔日黃沙漠漠迷鷹眼的劉拐沙頭,已成為內蒙古西部最具特色的沙漠生態旅游區,也是國家級地質遺跡,國家地質公園景區。
自駕劉拐沙頭
從聞名世界的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出發,沿著金葉榆守護的堤防公路西行,河風在耳邊呼嘯,熱浪被風扯碎,人在旅途,風景在左右。西行至16.5公里處便是奈倫湖的分水閘,穿過分水閘繼續西行約300米,左轉進入油路,沿路南行約2公里,左手邊清晰可見一條車轍通向漫無邊際的烏蘭布和沙漠。
這里沒有路,只有無數探險家的足跡和四驅越野車碾壓出的痕跡指引著后來者。車輛起伏顛簸,起初看到的是稀疏的沙漠梭梭,再遠,梭梭漸漸稠密,三三兩兩的沙棗樹掛著可愛的果實隨風搖曳,可見離河床已不遠。大約東行2公里,一條銀光閃爍的柔美“緞帶”出現在沙漠東緣。這便是神奇的劉拐沙頭——黃河與沙漠唯一“握手”的地方。
腳下是大把大把的沙丘,延綿到西邊的天之盡頭,如滾滾滔天怒浪,向世人展示著“紅色公牛”不可一世的洪荒氣勢。高聳的金色沙丘向東蔓延,止步于溫情的母親河。黃河在這里是那樣的平靜,不帶一絲波瀾,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清澈得沒有一絲黃河的“本色”,倒是映出了天空的明媚和湛藍。在劉拐沙頭,黃河宛如戀愛中柔美的女子,烏蘭布和沙漠就是被柔情化解的剛烈漢子。他們在這里溫存、纏綿,緊握的雙手蜿蜒出世間最不可思議的曲線。
劉拐沙頭的獨特景觀像磁石一樣,吸引著無數越野愛好者的身與靈。冬季封河,千里黃河銀裝素裹,漠漠黃沙白雪覆體,演繹出北國壯美風情;春季開河,半河冰凌半河春水,隨風蕩漾,輕撫著似要喚醒沉睡了一個冬季的沙漠;夏秋時節,雨水豐沛,母親河如豐腴的美人展現著陰柔之美,而烏蘭布和沙漠在驕陽下展現著金色的肌膚,綻放著嫩黃的沙冬青、淡紫的蓯蓉花、青綠的綿刺……。一年四季,月月天天,在劉拐沙頭,你獵美的雙眼從不疲倦。大河之美,大漠之雄,天地之廣,“冰火”相融,陰陽和諧,鼓瑟著大自然動人的天籟。
“劉拐沙頭”名字的由來
在黃河上沒有橋梁的年代,老磴口是上銀川下包頭的重要水路碼頭,而劉拐沙頭是陸路的重要中轉驛站。解放前夕的戰亂年代,從寧夏水路來了一位跛足的頭戴小白帽的穆斯林漢子,帶著個從戰亂中撿來的女嬰和一只奶山羊來到了劉拐沙頭。也許被這里神奇的景色所吸引,也許看中了這里隱藏的商機,他竟獨自在這里定居下來。他將黃河上游漂浮下來的椽檁從河中撈出,修建了幾間木屋,在河灘地上開田種地,甚至還開起了一家清真客棧。南來北往的客商有了吃住歇腳的地方。因他性格爽朗,對客人永遠笑臉相迎,且服務周到,甚至對困難的旅人經常解囊相助,經客人們口碑相傳,客棧的影響就越來越大。客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劉拐子”,而“劉拐沙頭”這個地名也逐漸流傳開來。李慧(圖文由磴口縣旅游局提供)

這里沒有公共交通,但交通方式卻有無數種可能 邢皓 攝

自由不羈 李慶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