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我國三年“廁所革命”的收官之年,在“以商養廁”的大思路下,多家企業各自出招掘金,廁所的盈利模式也開始從模糊逐漸走向清晰。2月5日,光大置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顏建國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該公司在嶗山推行的廁所+驛站模式正式營業僅幾個月后就已經實現盈利。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全國廁所革命工作現場會上也強調,今年各地要抓好“以商建廁、以商養廁”投融資多種模式的探索與推廣,廣籌資金,搞活機制,可推進包括PPP、委托、認養等五種模式。可見隨著“廁所革命”被推向高潮,一個容納多種商業模式的“廁所產業”也輪廓初現。
已有盈利先例
按計劃,今年全國將建設旅游廁所26197座,其中新建19512座,改擴建6685座,需要投入近100億元的資金。由此,給廁所經營“輸血”變得格外重要。李金早表示:“雖然廁所的商業化建設沒有固定模式,但各地、多家企業都在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探索。”顏建國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該公司在嶗山推出的廁所+驛站模式自2016年啟動至今僅幾個月的時間,已經實現了盈利。
據介紹,中國光大集團光大置業有限公司與當地政府合作,在山東嶗山風景區開展的生態廁所項目工程,由光大集團出資建設,政府分期回購。建設完成后,政府委托光大集團經營管理,企業可以拓展運營空間,在生態廁所內外開展以商養廁的市場化經營,自負盈虧,并全面負責廁所的日常養護維修,政府對其經營廁所的管理情況進行監督考核。
“光大驛站經營方式類似于高速公路上的休息區,就是在生態廁所的基礎上,集合特色餐飲、商品零售、遠程診療服務、親子娛樂等多個全新業態而形成城市公共服務平臺。”顏建國說。目前,游客可在光大驛站中購買各類當地特色紀念品、品嘗“光大咖啡”、在診療中心的躺椅上小憩,甚至還能體驗VR設備。
另據透露,光大集團擁有金融全牌照業務,故增強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也拓寬了融資渠道。與此同時,現在廁所的合作經營手段也很多,除了傳統的政府直接采購外,還可以通過分期付款、租賃移動廁所等方式吸引更多企業和景區參與廁所的商業運營。
可以說,眼看“廁所革命”持續升溫,包括光大置業、江蘇華虹新能源、北京藍潔士等一批企業快速布局,也讓“廁所產業”呈現多種商業模式“百花齊放”的局面。北京環衛集團作為全國最大的廁所運營公司,也推出了“第五空間”公廁,該公廁一改以往只能“解決內急”的單一功能,轉而更像一個微型商業中心,這里可以繳水電費,可以在ATM機上取款,可以購買熱飲,還可以給電動汽車充電等。另據介紹,利用環衛集團自身的業務特點,第五空間廁所還會打通廁所全產業鏈,如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將水循環、糞便直接變為有機肥料等先進技術運用于此。
五種模式齊試水
不過,顏建國也坦言,整體來看,以商養廁還處于探索階段,合作模式和盈利模式還在摸索中。“以驛站+廁所為例,布點必須是人群密集的地方,但廁所的建設必須要根據風景區整體來設計。所以驛站沒有辦法管理景區內的全部廁所,如果要擴大覆蓋面積,就要增加成本、勞動強度等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否需要根據不同景區來構建不同的經營模式這些都還有待實踐來考證。”
正是為了更快形成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國家旅游局明確,在廁所經營探索過程中,可試水五種模式。首先是PPP模式,即政府按照一定程序和方式,與私人組織(社會力量)以政府購買服務合同、特許經營協議為基礎,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形成一種伙伴式合作關系。這種廁所投融資方式,引入了市場競爭和激勵約束機制,可以提高廁所服務的質量和供給效率。
“第二種模式為桂林模式,即運用市場經濟手段,采取以商養廁方式,推進廁所建設管理。具體做法是廁所與相應的商業門面‘捆綁’起來,公開向社會招標,鼓勵社會資本承包經營。”李金早稱。
同時,以光大集團為代表的青島模式也將繼續推廣。另外兩種方式是委托和認養模式。所謂托管就是業主通過購買服務,委托專業保潔公司承擔廁所管理,提高廁所專業化、規模化管理水平。認養模式則由機關、企業、學校、社會團體提供經費或人力,協助廁所管理單位對其認養的廁所進行維護與管理。
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廁所革命”極具市場前景,但短期內企業難以賺到“快錢”。一位不愿具名的環保科技企業高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近幾年來,部分國內企業欲在廁所中引入商業化運營,比如通過廣告、其他商業來賺錢,最后都因未能形成規模效應等原因難以維系,所以廁所的盈利模式之路并不容易。
摸著石頭過河
摸著石頭過河是企業在掘金“廁所經濟”中的群相。一位行業分析師給北京商報記者算了筆賬,一座新型廁所的建筑裝修成本在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環保設備的投入在20萬元,其他電路等設施約為10萬元。也就是說,一座150平方米的廁所,建設成本約為75萬元。后續包括人工、水電費、設備折舊等運營成本每年還需要16萬元左右。另據了解,光大生態廁所的建筑裝修成本在每平方米9000元,其余環保等設備還需根據廁所面積等另外算錢。盡管各地政府每年會給每座廁所1萬元至幾萬元的補貼,但廁所的經營壓力還是較大。
在發展廁所產業時,一個案例被廣泛引用。德國“茅廁大王”漢斯·瓦爾一舉拿下全柏林的公廁經營權。瓦爾公司向市政府免費提供公廁設施,而且連這些設施的維護和清潔工作也全盤包攬,作為回報,瓦爾公司則獲得了這些廁所外墻廣告的經營權。隨后,該公司把柏林的許多廁所外墻變成了廣告墻,由于這些公廁多出現于繁華地段,因此其廣告效應相當不錯,廣告成為瓦爾公司最大的盈利點,在柏林、法蘭克福等5個城市,瓦爾公司一度獲得超過幾千萬歐元的廣告收入。
可在國內,業界對于上述商業模式的“錢途”分歧較大。北京環衛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因為歐洲的新媒體并不如中國發達,大量企業一直通過傳統渠道投放廣告,而中國在新媒體興起后,傳統渠道的商業廣告被大幅壓縮,再加上整體經濟增速放緩等原因,廁所通過廣告盈利的路頗為艱難。
“在我個人看來,如果接下來廁所托管方式能夠順利實施,那廣告價值將大幅提高,”顏建國說,“當一家企業管理著全國多地的大批景區廁所,對廣告商的吸引力就大很多。另外,業內都認同‘建廁所容易,養廁所難’的說法,可見管理廁所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硬件條件再好的廁所,如果一直沿用原有的人工管理模式,不僅成本難以下降,更可能因服務不到位而失去商業價值,所以企業在外部開源的同時還應練內功,通過互聯網等新技術提升管理效率,進而才能通過增值服務來實現經濟效益。”
北京商報記者 肖瑋/文 代小杰/制表
(責任編輯 :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