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本報記者王洋文/攝
前不久,記者跟著旅行團去了一趟日本,恰逢此時也是日本的憲法日和兒童節,所到景點、休息站人流量巨大,雖也會出現車流量擁堵的狀況,可道路依然有序,幾乎不見鳴笛,廁所干凈整潔,幾乎不見排大隊的狀況。
作為旅游從業者,一直關注國內的旅游廁所革命,自然,出了國也不忘看看人家的衛生間。現在就將記者的所思所感總結如下。
旅途中的“硬元素”
記者此行去了不少類型的衛生間,有酒店的、景區的、商場的、高速公路休息站的……這其中,讓記者最感舒適、干凈的當屬高速公路休息站。這與國內大不相同,國內的衛生間往往是高級酒店、商場遠遠優于高速公路。
在日本,高速公路休息站的設施、配套做得特別好。以東名阪自動車道的一個休息站為例,這里有幾個必備的元素:第一,寬敞的停車場,且要規劃出殘疾人停車位;第二,一個規模適當的便利店,里面有餐飲及生活用品,滿足各類需求;第三,十幾個并排而立的分類垃圾箱,每次停靠到這里的大巴或者私家車往往會統一將垃圾丟入分類垃圾箱;第四,規模適中的衛生間。所謂“規模適中”是指,衛生間的側位、空間、配套要與休息站的整體體量相匹配。
走進日本衛生間,常有這樣的感受:一個是“凈”,地面沒有一點兒紙屑,廁位附近、里面沒有任何污物,洗手臺很整潔;一個是“全”,對日本的衛生間來說,設施簡直不能更齊全了,母嬰室、殘疾人衛生間、兒童衛生間、更衣室、蹲式衛生間、坐式衛生間……而且,在普通衛生間中,有區分為“帶小孩”和“不帶小孩”,前者衛生間內會配備專屬兒童座椅;另一個感受是“敞亮”,日本雖然是出名了的人均面積局促,但是,衛生間的空間感十足,不會覺得擁擠,無論是為寶寶換尿布,還是推進輪椅,都很從容。
經過旅途的舟車勞頓,能夠在一個環境好的衛生間解決如廁需求,無疑可以增添對日本的好印象。旅行團中一位年輕媽媽告訴記者,她在國內如果一個人帶著寶寶上衛生間總會覺得不方便,“我們的廁所地上如果很臟亂的話,真的不知道讓寶寶站在哪里,而日本還有專門給孩子準備的小座椅,簡直太方便了。”
科技與設計并重
一直以來,日本的科技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加之對于質量近乎偏執的追求,使得日本的產品聲名遠播,也才有了后來的電飯煲、馬桶蓋等大熱銷。實際上,日本的衛生間著實濃縮了日本強大的科技力量。
以記者在大巴車途中經過的休息站的衛生間為例,幾乎每個休息站的衛生間都各具風格,令人眼前一亮。
在衛生間外,都會看到一個電子導覽板,牌子上有幾部分內容:廁所設施簡介,包含洋式(坐便)、和式(蹲便)、母嬰室、兒童室、化妝室、洗面臺等的標示;上述各類設施的位置分布情況;使用中的亮紅燈、未使用的亮藍燈……讓使用者對于設施一目了然,方便盡快找到想要使用的衛生間。
在衛生間內,根據需求不同,馬桶配套也不一樣。蹲式馬桶的配套最為簡潔,衛生紙、把桿、置物臺是基本元素,且在日本的所有衛生間,所有用紙都為可溶性衛生紙,可以直接丟進馬桶中,不必再配備垃圾桶,減少了清理環節。記者在使用這種衛生紙的時候,發現紙張非常薄,觸水即溶。
此外,有名的日本電動馬桶蓋,配以清潔液,用來擦拭坐便圈,保證衛生。
除了衛生間內外的科技元素外,每個衛生間的設計也都風格各異。甲賀市高速公路上的衛生間整齊地并排設計,淺棕色為主基調,門、間內為實木紋理,很顯大氣;阿久比町的衛生間以乳白色為基調,配合深棕色柜子,銀色把手,顯出極簡特色;小山町的衛生間設計成大扇形,扇形兩邊為出入口,里面的墻體全部淺杏色大理石隔間,更顯出新意……
展現細節的力量
人們都喜歡描寫日本產品、生活的細節之處,因為往往這些細節正是最有力量、最打動人的部分,是讓游客最難以忘懷的。記者在日本的衛生間同樣找到了這樣的感覺。
其實,在日本的衛生間,根本就看不到清潔人員,與國內的很多衛生間都派人隨時盯著衛生,準時打掃很不一樣,大概這也跟日本衛生間保持好有關系,清潔人員只需早晚出動,做下基本清理即可。
在行程中,記者在皇居外院景點看到了清潔人員,她并非是在拿著工具打掃衛生,而是在為游客“引流”,她手里拿著一個牌子,是小人蹲便的簡筆畫,以此來告訴游客如何使用蹲便,并引導客人如果需要蹲便,要走向最里面。
事實上,就像有人評價過,說日本的服務近乎“神經質”,細得不能再細,這在衛生間何嘗不是如此?在日本的衛生間內,很難想象設施會如此細致,不僅有掛包的掛鉤,還有掛拐杖的掛鉤,每個坐便的衛生間還放置著一個小的馬桶蓋,方便兒童使用,且在衛生間顯著位置貼有失物的應對辦法……
對比中日兩國衛生間,記者認為,中國廁所改造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和好的學習榜樣。實際上,好的衛生間、體驗舒適的衛生間應該具備這樣一些基本要素,也希望我國的廁所借著全國廁所革命的東風,可以在建設、管理、設計、維護上面都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