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政策+資金推進試點富民
早在2013年,山西省就決定將總投資達690.8億元的45個旅游扶貧項目列入全省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項目中;2014年5月,山西省政府又做出決定,在未來三年內,每年從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中切出15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鄉村旅游;2014年7月,山西省旅游局還根據發展美、生活美、環境美、人文美、風光美等5項評選標準和推薦條件,在全省范圍內評選出第一批65個“最美旅游村”;2015年初,由山西省政府簽發的《開展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推進旅游扶貧工作實施意見》,更是將旅游扶貧推向了“新常態”下山西省“綜改轉型”的最前沿。
“從2015年到2020年,將扶持約300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游,每年規劃約50個貧困村,今年首先列出20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游局等確定的264個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選擇資源稟賦好、開發條件好、相對集中連片的貧困村,先行啟動建設。”在2015年2月6日召開的全省旅游工作會議上,山西省旅游局局長馮建平指出,“不管是列入國家鄉村旅游扶貧試點村,還是省級層面重點扶持的旅游貧困村,政府都將在制定政策、分配資金、安排項目時重點傾斜,優先解決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欠缺、接待設施和接待能力不足等問題,保證扶一村富一村,富一村帶一片。”
壺關縣:
扶貧隊進駐推進定點富民
在1996年之前,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壺關縣橋上鄉仍然極其貧困閉塞,黨委、政府所在地橋上村靠人均一畝多的貧瘠山坡地為生,人均年收入僅有可憐的890元。于是,當地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家門口億萬年鬼斧神工造就的太行山大峽谷。2001年,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壺關因為資金困窘,無奈將橋上鄉境內的八泉峽、紅豆峽等10個景區分別拍賣開發。于是,各村落閉門鎖路、相互對立,各景區單打獨斗、惡性競爭,農民利益受到嚴重影響,產業發展受到極大制約。在這樣的背景下,壺關縣申請山西省旅游局派駐扶貧工作
隊進駐橋上鄉。
2007年,山西省旅游局經過實地調研,確定把橋上鄉下轄橋上、盤底、下石坡、東川底、莊則上、大河6村定為幫扶村,由分管處室負責人為聯絡員,一對一解決增收致富的問題。扶貧隊深入大山,挨家挨戶走訪調查,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進行座談,與鄉領導、村干部共同會診把脈,共謀農民增收路徑。
扶貧隊先后十余次對橋上村、大河村、莊則上村“農家樂”布局、標準以及設施配套、衛生狀況等進行了詳細察看。“村里有32家客棧、850張床,但因為沒有廁所、沒有空調,再加上管理不善、服務一般,很多游客都返到鄰近的晉城市陵川縣吃住,導致游客住得越來越少。”山西省旅游局局長馮建平總結。
針對這個現狀,扶貧隊立即請專家為橋上鄉農家旅館、飯店提出標準、訂立規范,聘名師為農戶傳經授課、定期考核,使鄉村旅游面貌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觀。截至2014年底,橋上鄉農家客棧已發展到138戶,床位達到2979張,加上釣魚臺、大河等9個賓館,全鄉日接待游客住宿達到5000余人次,全鄉農家客棧、餐飲、商販、環衛等方面旅游服務從業人員達到兩千多,旅游產業年收入達到150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突破萬元。旅游業已成為橋上鄉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陽城縣:
布局農家樂推進連片富民
從2013年起,晉城市陽城縣啟動了美麗鄉村連片區建設。縣委、縣政府依托縣城和三大旅游景區,制定了以“一帶四區”(“一帶”,即以東起磨灘、西至董封,串珠成鏈的美麗鄉村休閑示范帶。“四區”分別是:沁河蘆葦河——明清古堡區、橫河析城山——山地景觀區、蟒河——生態休閑區、縣城周邊——郊野休閑區)連片區建設規劃。展開了以美麗鄉村為依托,發揮皇城相府、析城山、蟒河旅游品牌帶動作用,利用鄉村旅游與城市田園為基礎,充分突出陽城生態養生、文化養性、鄉村度假的特色,打造中國悠然生活方式誕生地,引發了“發展鄉村旅游,打造悠然陽城”的火熱行動。
2014年,全縣上下聯動,干群一心展開美麗鄉村連片建設大會戰,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完成了200多個村莊的環境綜合整治,修建了79公里車行道、休閑道,治理了15公里河道,建起了4個驛站、7個觀景臺,配套建設和提升改造377戶農家樂,建成了由高效經濟農作物營造的1000畝大地景觀,培育了200畝經濟作物科技示范園、15套半畝園、大橋休閑漁園,初步實現片區內“宜居、宜業、宜游”的建設目標。
進入2015年,陽城縣再次提出了“百村萬戶富民增收工程”,進一步加快農家樂建設,力爭短期內使全縣農家樂發展到一萬戶。
太谷縣:
融合多產業推進帶狀富民
太谷縣位于山西省中部,大西客運專線、大運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旅游區位無與倫比。然而,由于周邊平遙、祁縣、榆次等縣市區旅游資源突出、產業發展較早,使區域旅游資源同質化的太谷旅游業陷入四面圍堵、無“路”可出的困境。但太谷人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旅游夢,他們積極貫徹《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精神,集中優勢、重點突破,“全力打造山西鄉村休閑第一縣”,全縣鄉村旅游已走上專業院校、尖端企業、地域文化同支撐,村級合作社、鄉級綜合體、縣級旅游線共發展的良性軌道。2014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數297.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完成20.11億元,增幅率46.84%。其中,鄉村旅游實現14億元,占全縣旅游總收入比重的70%,全縣旅游收入突破20億元大關。
尤其是在2015年,太谷縣敲定了“‘谷’色古香·養生太谷”的主題旅游思路,出臺了《太谷縣鄉村旅游業發展實施方案》等相關條規,并投資400萬元,瞄準“一線六鄉十七點”(“一線”即沿南山百里林果帶一線,“六鄉”即南山一線涉及的6個鄉鎮,“十七點”即生態莊園、民俗民宿農家樂、采摘園三種類型的17個鄉村旅游重點打造提升點)精準發力,投資完善了全縣旅游標識標牌,開通了含有26個停靠點的南山一線鄉村旅游公交,使各個鄉村游景點串珠成鏈,互補互融。全縣鄉村旅游走上了以旅補農、以旅助農、以旅促農的良性發展道路。
云丘山:
緊跟帶頭人推進項目富民
鄉寧縣是山西省貧困縣,而位于深山中的云丘山區更是貧困縣中的重點貧困村。為改變村民面貌,促進農民增收,鄉寧縣隆水集團董事長張連水從2007年開始,先后投資6個億,不僅修復和重修廟宇10余座,完成景區綠化35000平方米,還拓寬改造了景區內公路36公里,修建完成了三條客運觀光索道。同時,聯合周邊兩個行政村成立了云丘山村企聯合黨總支,完成移民新村建設,涉及9個自然村、218戶居民,新建大河小學1座,移民住宅樓2座,占地41680平方米移民新農村2處。其中,2013年就完成投資3.46億元,主要實施了云丘山“山西黑豬”養殖基地、會務中心建設、滑道項目建設、冷庫、水廠、水庫及消防車庫、停車場、賓館、綜合樓、移民新村等建設工程。
在新的強農惠農政策和發展規劃的指引下,新一輪的投資熱潮涌動云丘山區。項目總投資36.63億元,其中,爭取國家扶持資金2億元,自籌30億元,社會融資4.63億元。目前已投入8.23億元,其中,國家投資0.3億元,自籌7.93億元。
建設目標是將云丘山景區打造成為集生態、旅游、文化、養生于一體的綜合型景區。
預計項目完成后,可直接帶動關王廟鄉大河、坂爾上兩個村委11個自然村、405戶、1697口人(其中貧困人口870)的人均收入翻番,同時也可為關王廟鄉各村委及周邊鄉鎮直接提供6000個就業崗位,可解決700個貧困勞動力的就業。該項目目前已解決就業63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達200多人,每個勞動力人均增收2000余元。
錫崖溝:
卅年筑一路推進暢通富民
錫崖溝,這座位于山西省陵川縣太行山腹地的小村莊,如果不是因為修路,也許在地圖上都沒有標記。上世紀90年代初,17個自然村兩代人用了30年時間鑿開了一條長7.5公里的太行“天路”。第一個10年之后,錫崖溝村與蘭花集團共同組建的王莽嶺旅游開發公司成立;再一個10年,錫崖溝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紅色旅游示范點、“新中國60大地標”之一、山西省旅游名鎮名村和最佳生態旅游目的地。路通了,錫崖溝“翻了身”。20年前人均年收入才一兩百元,如今收入翻了50多倍。
而今,這條承載著錫崖溝幾代人夢想的掛壁公路,隨著周邊幾條公路的陸續修通,其交通功能已逐漸被取代。尤其是2003年,山西蘭花集團接管投資6900萬元打通2.7公里長的王莽嶺隧道后,錫崖溝人出山從10年前的1小時縮短到了現在的十幾分鐘。而2012年開通的陵候高速公路,更是直接修到錫崖溝村口,打開了錫崖溝走出大山的最后通途。
錫崖溝的“現代愚公”精神傳遍了全國,錫崖溝的旅游致富經也啟發了周邊的貧困鄉村。從1991年到2009年,以錫崖溝掛壁公路為樣板,晉豫兩省交界處的南太行上,先后修筑了陳家園、昆山、虹梯關、穽底、郭亮、回龍6條掛壁公路,帶動形成王莽嶺、八里溝、關山、太行山大峽谷、蟒河、玨山等十余處著名旅游景區,旅游業已經成為南太行山區脫貧致富的第一引擎。
老牛灣:
吸引注意力推進營銷富民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這首已經流傳了數百年的民謠,是對偏關縣(曾屬河曲縣)老牛灣村貧困面貌的真實描述。而當筆者真正站在想象中殘陽衰草的老牛灣望河樓前,看到的卻是一幅碧波蕩漾、漁舟晚歸的恬美山水畫卷。
沒搞旅游時,老牛灣人均年收入只有幾百元。如今,在旅游扶貧政策的指引下,全村51戶村民中有23戶搞起了農(漁)家樂,有的還組建了游艇公司,承包了沿河酒吧,開展了網箱養殖,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從2004年的1580元提高到去年的1萬元。
老牛灣的旅游扶貧之路要從1998年萬家寨水庫下閘蓄水說起,當全長70多公里的高峽平湖橫空出世,所有人都被“黃河入晉第一村”、“黃河長城交匯處”——老牛灣驚世駭俗的美景驚呆了,國內外攝影家、藝術家、戶外運動愛好者紛至沓來,中央電視臺及《人民日報》《中國國家地理》等主流媒體爭相報道,短短十余年,老牛灣從一個普通山村變成了國內外游客垂青的旅游勝地。與此同時,景區開始與攜程、驢媽媽、去哪兒、途牛等主流網媒和國內知名戶外運動組織展開合作營銷。隨著老牛灣知名度的增加,許多國際旅游組織開始主動找上門來。2010年,老牛灣與韓國全羅北道達成意向,在元旦期間舉辦了包括韓國、德國、保加利亞等200多名國際徒步愛好者在內的“第一屆迎新年·老牛灣長城黃河國際徒步大會”。從此,國際旅游市場向老牛灣敞開了大門:2013年,“黃河國際滑冰挑戰賽”舉辦成功,老牛灣被定為永久會址;2014年,馬來西亞《光華日報》長城萬里行遠征團專程來到老牛灣……連續幾年下來,老牛灣接待入境游客達到1萬人次。
武鄉縣:
鬧“紅色革命”推進轉型富民
武鄉縣不僅是我國著名革命老區、國家級貧困縣、山區農業縣,還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產業多年來一直是該縣的支柱產業。但是,近年來隨著煤炭資源的日漸減少、價格下滑,武鄉縣不得不面對轉型“陣痛”。同時,武鄉縣又是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存、革命文物豐富,這些優勢使武鄉縣成為全國紅色旅游資源最集中、最豐富、最突出的地區之一,為其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先天”條件。
武鄉縣從1988年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對外開放那天起,就邁上了探索紅色旅游的艱苦歷程。他們在結合縣情實際、剖析資源優勢、展望未來市場,決定“像從前鬧革命一樣鬧紅色旅游”,提出“創建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基地、全國最大的八路軍文化基地、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目標制定后,他們馬上“穿針引線”當起了紅娘,于2010年和深圳錦繡中華發展有限公司成功簽訂“兩園一劇”(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體驗園、《太行山》大型實景劇)戰略合作協議,迅速助推武鄉縣實現了從“黑色煤炭”到“紅色旅游”的戰略性發展轉型。據統計“兩園一劇”開園演出至今就接待游客37.25萬人次,門票收入1729.35萬元,景區收入2516.38萬元,帶動3000余人直接就業。
雁門關:
借力大開發推進規劃富民
雁門關自古就是邊關要塞,這片“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走黃沙”的貧瘠土地上,散落著千百年來戍邊將士后代開辟出的家園——雁門關村。由于貧困,村民不斷離鄉謀生,如今只有最后的6戶人家與邊關明月相伴。走出這個由石板砌成的小村莊,向南200米,就是題寫著“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小北門。由小北門進入雁門關城,沿著雁門古道過西門、雁樓、關署、李牧祠,就從塞外進入了塞內,古道旁是歷史上承擔著通關護市重任的前腰鋪村和后腰鋪村,從這里向南6公里外,則是位于雁門關軍防體系的最南側隘口——南口村,這4個村落在行政上都屬于代縣雁門關鄉。
然而,就是這樣一些緊傍雁門雄關的“近水樓臺”,多少年來卻一直過著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貧困生活。不過,這樣的日子從2009年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當年5月開始,代縣縣委、縣政府在組建雁門關管理局、編制一系列文物保護和旅游發展規劃基礎上,打響了全面開發雁門關的宏大戰役。到2012年年底,完成工程投資4億元,動用磚瓦土石方360余萬方,完成景點復建、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生態治理、軟件配套、市場開發等六大類106項工程。目前正在申報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雁門關景區,已經成為配套功能齊全的大型邊塞風情旅游區,年可接待游客
從1985年,襄汾縣丁村開辦全國第一家漢民族民俗類博物館以來,喬家大院、常家莊園、皇城相府、李家大院等“晉商十大院”相繼開發,其中喬家大院和皇城相府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已成為中國鄉村旅游的領跑者。
然而近些年,這種以“拆遷+復原+門票”為模式的大院觀光模式,因脫離了博物館研究保護、服務社會的根本宗旨引起人們的反思。在這種背景下,后溝古村、磧口古鎮、上莊水街(天官王府)等一大批原生態古村鎮開始進入公眾視野,最典型的就是“中國北方漢民族地區首座鄉村生態博物館”——平順太行三村生態博物館(豆口認知中心)。這個項目通過旅游扶貧+文物扶貧的綜合帶動,在全國范圍內先行探索出了“旅游+文物”合作扶貧新途徑。
豆口的成功在于把整個古村落做成了博物館,活態再現了太行水鄉的秀麗風光、歷史悠久的民居古建、柿紅米香的豐富物產和享譽晉冀豫三省的民俗節慶,不僅對生態文化進行了保護,又通過民俗旅游給當地民眾帶來收入,反過來又回饋于遺產保護。而旅游廁所、停車場、標識標牌等一些基礎設施的配套,民俗文化表演、民俗攝影活動的舉辦,占地150畝的濁漳河綜合休閑游樂項目的落地,以及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農家樂,在完整保護原生態鄉村文化的同時,也讓農民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