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儋州南吉村采摘品嘗黃皮。 平宗 攝 在儋州市大成鎮南吉村,有一片罕見的黃皮園,園內百年樹齡以上的黃皮樹達160多棵,面積近10畝,其中最古老的一棵黃皮樹經植物專家鑒定有300年以上歷史,堪稱“海南黃皮王”。目前,當地政府圍繞百年黃皮園大作旅游文章,這片古老的果園和它所在的村子一起,煥發出勃勃生機。
清代黃皮園今猶結碩果
南吉村隸屬儋州市大成鎮推賽村,位于225國道156公里處,處在海南熱帶植物園與石花水洞的中心點位置。這個僅36戶、186人的小村子,種植黃皮的歷史有數百年之久,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種有黃皮,在省內有一定知名度。每逢黃皮成熟季節,南吉村就會迎來海口、三亞等地的黃皮收購商。
百年黃皮園位于南吉村北部的南吉嶺腳下,其間草木蔥蘢,鳥雀啾啾,百年以上樹齡的黃皮樹隨處可見。其中一棵高約10米、樹圍約1.5米的黃皮樹,經鑒定有300年以上歷史,約種植于清朝康熙年間。令人稱奇的是,這些歷經百年風雨的黃皮樹,至今仍能結出累累碩果,在風調雨順的年份,單株產量最高可達600斤。
據推賽村黨支部書記符毅隆介紹,百年黃皮園的起源已無據可考,何人何時因何種植,完全沒人知道。即便是村里最年長的老人,也不知道這座黃皮園的來歷,只知年幼時已經存在。“這很奇怪,在過去小農經濟時代,人們種果蔬多以自給自足為主,連片種植黃皮非常罕見。”符毅隆說。
古人為何連片種黃皮無可知曉,但如今南吉村村民愛種黃皮是有原因的。據村民符在啟介紹,和荔枝、龍眼、芒果等果樹相比,黃皮幾乎無蟲害,抗病能力強,又耐干旱,枝干矮小有韌性,抗臺風能力強。“不用施肥,不用打藥,易種易管。”符毅隆說,此外黃皮果還有消食、潤肺、降火、生津等功效,因此深受村民喜愛。
更加重要的是,經儋州市、大成鎮兩級政府的精心謀劃和大力推動,黃皮已成為南吉村強勁有力的經濟增長點,圍繞黃皮產業,南吉村開始完善旅游功能,融合一產、三產,發展以黃皮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業。黃皮,一躍成為南吉村脫貧致富的希望之果。
黃皮成儋州旅游新亮點
據大成鎮黨委書記林春曉介紹,黃皮喜溫暖、好濕潤,成長土質以砂壤土最為適宜。大成鎮氣溫、降水、土質條件都非常適合黃皮生長,是儋州黃皮種植最早的地區,也成就了大成黃皮優良的品質。“海南黃皮看儋州,儋州黃皮看大成。”大成黃皮以果大、肉厚、汁多、籽少且小著稱。
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橡膠價格大幅上漲,許多群眾開始砍掉黃皮樹,改種橡膠,大成的黃皮種植面積一度縮減。南吉百年黃皮園也從原有的20多畝減少至現在的10畝。2013年開始,橡膠價格持續下跌。
“如何引導群眾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尋找新的促農增收點?我們一直在思考、研究。”林春曉說,大成鎮最終決定挖掘本地傳統特色產業,以黃皮為切入口做文章。經過調研,靠近225國道、處于海南熱帶植物園和石花水洞中心點、黃皮連片種植面積較大的南吉村發展前景非常可觀,遂決定將其扶持、打造成為休閑觀光農業景點,再輻射、帶動周邊。
經儋州市、大成鎮兩級政府大力扶持,南吉村如今已經逐步完善旅游功能,改善了道路交通,建成了農家樂、觀景平臺等旅游設施。圍繞黃皮主題,南吉村陸續推出了黃皮果、黃皮雞、黃皮豬蹄、黃皮蜂蜜、黃皮寄生茶等特色美食,吸引了大量游人前往。據不完全統計,最近3周,南吉村已接待游客1萬人次。
旺盛的人氣,給南吉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羸弱的旅游接待能力仍制約著這里的進一步發展壯大。符毅隆介紹說,由于接待能力不足,他們這個月已經推掉了好幾個120人以上的旅行團。“希望有企業參與南吉村的開發建設,做大做強百年黃皮園這一儋州旅游新亮點。”符毅隆對未來充滿期待。
(白竹 謝振安 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