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富裕的塔昌村。 特約記者 黃一笑 攝 開欄的話:
海南解放65年來,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當年為瓊崖革命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革命老區,其巨變是海南經濟社會巨變的一個最集中的縮影、最具有意義的樣本。海南日報今起推出“紀念海南解放65周年特別策劃——回望老區的炊煙”,從老區之變看海南之變。
從海口府城出發,沿著海榆東線一路向南,行駛約50公里路程,成片碧綠的胡椒林躍入視野,如畫的田園提醒我們,這就是率先全省實現文明生態村100%覆蓋的大坡鎮了。
過了大坡鎮墟再往白石溪的方向行駛約7公里,我們到達了樹德村委會下轄的塔昌村,石刻的村牌立于村口醒目的位置,周圍古樹成林,紅色嶄新的農家別墅掩映于蒼翠的林木間,猶如世外桃源。
“塔昌地處偏遠,但曾經三面環山,植被茂密,非常適合革命黨人秘密聚會和藏身,所以在瓊崖革命23年紅旗不倒的歲月里,這里經歷了革命斗爭的洗禮和重重考驗,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村革命的一個縮影,是曾獲中央老區慰問團盛贊的‘紅色村莊’。”大坡鎮鎮委書記杜梅英自豪地介紹道。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一笑
回首歷史:
勤勞人民英勇忠貞
4月30日上午10時,記者走進塔昌村看到,掛滿果實的菠蘿蜜樹環繞著紅墻別墅,硬化的水泥路面將村莊分割得規規整整,路邊有節能路燈,路的盡頭有設施齊全的健身娛樂設施和文化休閑廣場,只是幾乎看不到人。
“每天這個時間,農民都外出打工或到地里干活了!勤勞是塔昌人的特點。”說話的是樹德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占道全。
史料記載,上世紀20年代初,塔昌村共有約30戶150多人。可是歷經抗日戰爭,塔昌村民的生產生活遭到極大破壞,大量村民或流離失所,或被殺害,抗日戰爭結束后,全村只有9人幸存。
今年81歲的陳明民是當年的幸存者,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在一棵蓬蓋如茵的大榕樹下,記者采訪了這位老人:當年他還只是個十來歲的孩子,為躲避日軍的搜山,他跟著村民四處逃命,可是不幸被日軍開槍打中左臂,骨頭被打斷,只剩下皮肉相連,劇痛讓他暈倒在地,所幸由于年齡太小,并沒有引起日軍的注意,后來蘇醒的他幾經輾轉重新回到村里,可是父母都已經讓日本人殺害了,村里房屋倒塌、狼藉滿地。
然而,回首那段殘酷而艱辛的革命歲月,讓塔昌人感到自豪的是:無論境遇如何,塔昌村始終沒有一人投敵或叛變,更沒有人當漢奸。
今年55歲的王綏山是地道的塔昌村人,他專程花費兩年多時間搜集整理塔昌村的相關史料,并寫成文章《紅色塔昌》。王綏山說,塔昌村共有4處革命舊址,分別為中共瓊定縣委成立舊址、中共瓊文印刷局舊址、瓊崖華僑回鄉抗日服務總團舊址、中共瓊崖特委第四屆第九次執委擴大會議舊址,革命戰爭年代,馮白駒、李明、王白倫等瓊崖革命領導人,在塔昌村民的掩護下,曾多次在此辦公和秘密聚會。
奮發崛起:
美麗鄉村雛形初現
雖九死不悔紅心不變,但千瘡百孔的村莊也經歷了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據陳明民回憶,當年幸存回到村里的九個人中,有三個是殘疾人,三個是孩子,大家沒吃沒穿沒住,就自己動手搭建遮風擋雨的窩棚,渴了就喝椰子水,餓了就摘樹上的芒果、木瓜等充饑,這樣的“原始人”般日子差不多熬了一年。
海南島解放后,1951年,馮白駒親自寫信推薦中央老區慰問團到塔昌村慰問,慰問團成員在塔昌村和老黨員、群眾親切交談,并盛贊塔昌不愧為“紅色村莊”。同年9月,村民傅楫經作為代表赴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毛主席指示地方政府為老區辦了一所學校(現改名為東昌農場小學),同時還表示,黨和政府將繼續扶持塔昌老區的建設。
拂去歲月的塵埃,來自黨中央的關懷令老區群眾格外振奮,大家齊心協力,決心重建美好家園。
1964年,陳明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8年,由于積極參加農業生產表現突出,他當選為樹德大隊(現在的樹德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并且一干就是15年,直到1993年退休。
“在我當選書記后沒多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召開了,之后農村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陳明民說,他按照上級指示,首先帶領農民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部分有頭腦又勤快的人率先發家致富。
2007年,塔昌村民積極響應省政府的號召,開始自發創建文明生態村,成為海口市最早一批創建文明生態村的村莊之一。村民每人每年繳納8元至村民小組作為集體建設資金,并自覺投工投勞,拆除破舊房屋、牛欄豬圈,清除村里的垃圾,美化村容環境,硬化環村路面等,美麗鄉村的雛形初現。
爭當范例:
建城鄉統籌示范村
“老區的建設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支持,如今的塔昌美如世外桃源。”親歷了塔昌村發展的各個時期,陳明民老人不禁感慨。
大坡鎮鎮委書記杜梅英介紹,2009年,政府對創建文明生態村的支持,讓塔昌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2013年,塔昌村又被省扶貧辦列為海南老區第一個美麗鄉村項目,隨后,又被確定為省級城鄉統籌示范村,并被作為海口市、瓊山區的重點項目推進。截至目前,塔昌全村累計投入近千萬元,除完成了24棟別墅的修建,還規劃建設了紅色文化公園、農家樂生態長廊、休閑農業觀光園等產業片區。
如今的塔昌早已不見當年凋敝的景象,一棟棟規劃有序的紅墻別墅拔地而起,150多畝胡椒林、300多畝橡膠林將村莊圍繞,村內還零散種植著檳榔、酸桔、檸檬、紅心蜜柚等,全村又恢復至30戶約135人,人均年收入超過10000元,在海口市農村地區處于領先水平。
“塔昌村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適合走一條以經濟發展為基礎、有特色產業主要是旅游業與現代化農業為支撐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對此,瓊山區區長田麗霞表示,瓊山區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革命老區的建設,今后的塔昌還將采取政府引導、依靠群眾、鼓勵社會參與的模式,遵循規劃先行、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深入挖掘革命歷史題材,爭取早日打造成集“紅色文化、休閑養生、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城鄉統籌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