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起步于19世紀80年代,旅游城鎮的發展則開始于20世紀初。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逐漸成為民族地區城鎮發展重要產業之一。城鄉統籌這一背景下,我國民族地區的城鎮化進一步加快。全國城鎮的標準化建設導致了城鎮的差異化消失,也就意味著地方文化的消失。這對我國城鎮旅游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城鄉統籌發展中,如何保持民族地區城鎮的差異性,是保證這些旅游城鎮旅游吸引力的基礎與前提。
一、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民族地區旅游城鎮發展的背景
2012年國家旅游局指出,要加快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和地區影響力的城市目的地和特色各異的旅游小鎮。城鄉統籌的目標是以城市和農村一體發展思維為指導,以打破歷史和制度設計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為出發點,立足城市發展,著眼農村建設,最終實現城鄉差距最小化、城市和農村共同富裕。城鄉統籌背景下民族地區旅游城鎮建設相比以前有所不同,這種統籌給旅游城鎮帶來了思想觀念、技術資金和生活方式上的改變。
二、城鄉統籌背景下民族地區旅游城鎮發展具有特殊性
1.民族地區城鎮的自然環境差異性較大。地形、地貌以及氣候、植物等的差異性,都將影響城鎮的差異性,包括建筑風貌、樣式、材料、選址與建筑格局等應該與環境相適應。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在我國東北、西南、東南地區,居住環境易受外界自然條件影響。中國建筑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梁啟超)。四川甘孜州康定縣的新都橋鎮民居為藏族式“碉房”,適應高原氣候,房屋2-3層,用亂石壘砌或土筑而成,窗戶較小,有防寒、采暖的效果;貴州郎德上寨古建筑群,有天然民俗博物館之稱,苗寨吊腳樓,依山就勢,鱗次櫛比,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
2.民族地區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通過文化符號、生活方式,包括建筑裝飾藝術、顏色的使用、空間格局,業態等方面表現出來。我國少數民族在不同的居住空間創造了豐富多彩、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每一種民族文化現象的外在特色,都是這個民族文化內容的具體表現(肖瓊,2011)。民族旅游城鎮是集中向游客展示民族風情之地:民居、街道;服飾、飲食;節慶節日、宗教以及婚俗等等,文化的內涵通過旅游得到升華。西昌涼山州彝族的火把節,每年農歷6月25號舉行,維持三天,每年的主題不同,規模較大,是一場文化、體育和旅游的盛宴,號稱“東方的狂歡節”;四川香格里拉縣“走婚”、“爬墻子”的挖掘和傳播使得更多人了解了藏族的婚俗。
3.民族地區城鎮內部商業活動的差異性。民族旅游城鎮以經營民族服飾、民族風味餐館、小吃、土特產以及其他飾品為主,手工業品很受歡迎,民族餐飲生意紅火,再加上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游客一般會延長停留時間,甚至在此定居。而且民族旅游城鎮的商業更加注重文化的傳承,在服飾、餐飲方面表現明顯,祖傳的手工藝人在隨處可見。游客不僅能看到店內手工業者做活并且可以親手參與制作,重慶瓷器口街道上,游客可以看到,張飛的扮演者、手工糍粑師傅邊表演邊招攬顧客。
三、城鄉統籌背景下民族地區旅游城鎮保留特殊性的意義
1.旅游城鎮的建設可以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及持續發展、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文化的傳承是每個人的使命,旅游城鎮的建設使得民族文化得以開發、傳播、繼承。但是目前民族地區的語言、服飾、節日以及民俗已經被漢族逐漸涵化,整個民族特征處于消失的過程中,若不及時拯救,民族性就會喪失。四川甘孜州新都橋鎮藏民的服飾、飲食、節慶、宗教依然是藏族傳統風俗,但是隨著旅游業的開發,游客的增多,藏語慢慢演變為漢語,似乎只有祝酒詞“扎西德勒”保留了下來。
再者,民族地區原生態自然環境優良,重工業污染較小,空氣質量和植被以及河流都保持著原始狀態,生態一旦遭到破壞,短時間內難以恢復,而且容易引發次生災害。旅游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對文化的傳承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有積極的作用,一是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服務業本身就是新型無污染的產業,二是旅游城鎮的建設要求保護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2.有利于地區穩定和民族團結。旅游城鎮建設既有利于地區穩定和民族團結,民族地區的穩定和團結又可以促進旅游城鎮又快又好的發展(李柏文,2010)。旅游城鎮的建設,得到政府的資金、技術支持,新型政策法規的確立,給不法分子敲響警鐘。另外,城鎮的建設,使民族手工業規模擴大,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多,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覺悟提升,有利于地區的穩定與民族的團結。
□ 楊振之來也旅游規劃咨詢(北京)有限公司 楊振之來也旅游發展(成都)有限公司 賀海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