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方草原民族的搖籃和草原文化的發祥地,內蒙古自治區近年來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彰顯草原文化特色,在保護、傳承中積極推動草原文化的改革、創新、發展,努力打造文化繁榮的亮麗風景線。
舞臺藝術:唱響草原 走向世界
舞臺藝術創作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和一個地區的文化形象。自治區近年來重點加強規劃指導,搭建展示平臺,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使一批感染人、有市場的優秀舞臺劇目脫穎而出。
依托馬業資源,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打造出我國首創大型馬文化實景劇《千古馬頌》,眾多中外游客被深深吸引,推動了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唱響紐約、莫斯科等地的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正在策劃、創作和編排更多草原童謠,讓國內外觀眾在天籟般的童音中追憶童年、回歸自然。
被譽為“令人震撼視聽盛宴”的大型舞臺劇《馬可·波羅傳奇》,2013年以來在美國布蘭森白宮劇院演出400余場,其投資方和核心演出團隊是去年剛組建的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
如今,這些唱響草原、走向世界的藝術作品已成為內蒙古一張張鮮亮、迷人的名片。
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社會參與
元上都遺址,蒙古族長調,呼麥……內蒙古大草原擁有豐富又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
近年來,內蒙古組織實施可移動文物普查、大遺址保護、古建筑維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建設等工作,并從2005年開始將每年的9月6日確定為“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讓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目前,內蒙古擁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產,7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66處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00處盟市、旗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萬處不可移動文物點。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蒙古族長調民歌、馬頭琴、呼麥已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和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分別達80項、342項。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內蒙古堅持在傳承中擴大草原文化的影響力。
“蒙古族長調民歌”傳承人巴德瑪2009年從家鄉阿拉善盟來到1000多公里外的呼和浩特,在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長調的民間唱法。“國家每年給我1萬元傳承人津貼,我必須盡力教好學生,把長調傳承下去。”她說。
在通遼市庫倫旗,政府通過投入資金、鼓勵公眾參與等方式加大保護力度,使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安代舞重獲新生。
文化產業:格局形成 厚積薄發
文化產業的發展代表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活躍程度。目前,以草原文化為精髓的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已經形成,文化產業發展呈現企業規模增大、經濟貢獻上升的態勢。
本土創作的《草原豆思》《國家的孩子》《中華德育故事》等動漫作品及其品牌,為內蒙古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開辟了新路。
呼倫貝爾市特色觀光休閑旅游度假基地、烏海市“中國書法城”、阿拉善盟奇石等特色文化產業,正集聚越來越多的人氣,開拓越來越廣的市場。
在“建設民族文化強區”、“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等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指引下,內蒙古已建成5個國家級、34個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在建21個自治區級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正在產生集約效應和規模效應。
許多轉制后的文化集團公司成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眾多民營資本也涌入文化產業市場,改變了國有控股集團一枝獨秀的局面,逐步形成多元化健康發展的良好格局。(新華社記者吳獻、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