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西城非物質文化遺產身份之后,“北京小吃食俗”有望進一步申請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昨日從北京老字號協會獲悉,“北京小吃食俗”已正式啟動市級非遺申報,按照申遺需逐級提出的原則,最快年內,北京小吃食俗就將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了解,最終取得市級非遺身份的北京小吃,將從艾窩窩、豆餡燒餅、爆肚、茶湯等30種“群眾最喜愛的北京名小吃”中遴選而出。
北京老字號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小吃食俗”啟動申遺始于3年前。2010年11月本報刊發了《北京市文史館員呼吁“北京小吃”申非遺》一文,反映了社會對于北京小吃申遺的希望,隨后北京老字號協會便啟動了申遺計劃。按照申遺需逐級提出的原則,其首先向西城區提起了非遺申請,并于去年正式通過。目前,“北京小吃食俗”正在市級申遺階段,成功之后,還將繼續申請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京老字號協會會長姜俊賢表示,“北京小吃食俗”既不同于物質遺產,也不同于純正的文化遺產,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因而此次進行申遺的“北京小吃食俗”是一種打包申請形式,包括小吃的制作技藝和民俗傳統兩類內容,民俗、制作技藝、品種口味等都囊括其中。
經過問卷調查、綜合分析,并依據有歷史傳統、有故事典故、制作技藝含量高、代表年節習俗、具有北京特色等多項標準,北京老字號協會從現存的205種北京小吃中,選出了首批30種“群眾最喜愛的北京名小吃”,而最終進入市級非遺申報的小吃品種就將從這30種小吃中遴選。
“北京小吃雖然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種類繁多,但其傳承與保護一直非常困難。”北京老字號協會副會長張健表示,北京小吃較為分散,除了護國寺、錦芳等老字號外,多數經營企業都規模較小且為單一品種經營的形式。這種分散經營的形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影響力。“此次采用‘打包申遺’的形式,不僅可以將各種北京小吃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應,也能在北京小吃的經營者之間搭建起交流的平臺,并最終通過申遺的形式共同打造一個‘北京小吃’的品牌。”
對于老字號“打包申遺”,老字號專家劉滿來認為這將給北京小吃發展帶來新的契機,“老字號小吃企業應在經營方式、產品品類上進行更多的創新,更重視老字號背后蘊含的文化財富,在申遺的過程中讓吃‘小吃’變成吃‘文化’。”
30種北京小吃
艾窩窩、白水羊頭、爆肚、茶湯、炒肝、炒麻豆腐、褡褳火燒、豆腐腦、豆面糕(驢打滾)、豆餡燒餅(蛤蟆吐蜜)、豆汁、咯馇盒、焦圈、煎灌腸、姜汁排叉、鹵煮火燒、蜜麻花、面茶、奶酪、麒麟酥、馓子麻花、燒餅、燒麥、糖火燒、糖卷果、豌豆黃、杏仁豆腐、元宵、蕓豆卷、炸三角。
(責任編輯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