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國的版圖,雄偉的黃河在祖國的腹地川流而過,在其流經的“幾”字彎頂部,有這樣一方土地。
這一帶在古代就是一個
“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
山的南邊則是在陰山屏障之下的
一個狹長的平原
呼和浩特和包頭這兩個城市
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
—— 翦伯贊《內蒙訪古》
曾經的荒涼之地,如今的沃野千里,究竟是誰造就的呢?
1
何謂“河套”
浩浩蕩蕩的黃河似一條“九曲十八彎”的長龍
在祖國北方畫出了一個巨大的“幾字”
這個巨大的幾字
仿佛一個套子
把一方土地三面包圍
這就關于赫赫有名的“河套”之形象解釋
把地圖放大看,你會發現這個大“幾字”的左右角上,各有一方陷落的盆地,其中的水系錯綜復雜,仿佛在黃河巨大的身軀上,懸掛了兩個腎臟。
最形象的是左上角的一個(后套平原),它在地理上是黃土高原的下陷盆地,這個“腎臟”不僅形似,而且名符其實。這里的灌溉系統,不僅可以舒緩雨季洪流,還可以沉淀泥沙、為黃河過濾部分雜質污物。

綠圈部分的“腎臟”為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的后套平原,它與呼和浩特所在的前套平原,構成了東套;加上黃河塑造的寧夏平原(西套),構成了近現代廣義上的“河套”;這三塊地方,都臨近沙漠草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情況下,因為黃河沖積盆地和水源灌溉,神奇地變成了三處“塞外糧倉”。
小貼士:
古代的“河套”:西至賀蘭山,東至山西偏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至鄂爾多斯高原。
近現代的河套指的是三個“糧倉”:寧夏平原一帶為“西套”,巴彥淖爾至包頭、呼和浩特的平原地區為“東套”.
狹義上的“河套”:一般指的是今巴彥淖爾所在的后套平原。

“河套”一名始于明代,因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至民國為綏遠省。《明史》對河套地理范圍的敘述是:
“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按指榆林衛,今陜西榆林)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黃河),自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山西平虜衛(今山西朔州平魯區)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2
“孤膽”黃河,挑戰自然鐵律
在北緯37 度線以北的賀蘭山腳下,黃河似乎本應該向低地處平直地流去。但是,他卻做了一個常人難以料到的決定:他先是向東北流,繼而向東流,再折向南流。

科學家說,400 毫米年降水量是樹木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生物潛能的基本要素,它直接決定了游牧與農耕的分界——這界線大致與“胡煥庸線”重合。
然而,黃河大膽而意外的選擇,挑戰了這條鐵律。從賀蘭山到陰山腳下,黃河像一位單槍匹馬、勇往直前的拓荒者,在沙漠和草原腹地造就了肥沃的河套平原。黃河的“幾”字彎,讓農牧界線向北突進了400 多公里。
陽光中的柳拐沙頭看上去很美,實則暗藏殺機。它是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在磴口交鋒的戰場:在近20公里的河段上,流動沙丘已直達黃河西岸。當然,磴口人并沒有置身“戰爭”之外,這幅航拍圖中的綠色,便是當地政府精心培植的“鎖邊”林帶。

于是,閉塞的塞外出現了適宜定居的耕耘樂土。沒有這樣的地方,就沒有后來的走西口,就沒有晉商的駝隊,更不會有銀川、包頭、呼和浩特這樣一顆顆耀眼的的塞外明珠!
3
兵家必爭
風光無限
河套農耕文明的突起,
成為游牧文明中的一個閃耀之星,
加之地理位置微妙,這片富饒之地,
勢必將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

《漢書·地理志》在朔方郡窳渾城下有注文:“有道西北出雞鹿塞。”在陰山西部最有名的古代戍口中,高闕戍以外就是雞鹿塞了。雞鹿塞的聞名與昭君有關,據載,它就是“昭君出塞”的那個塞。它位于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境內,地處狼山西端,扼守著哈隆格乃峽谷出入口。
河套曾是匈奴人的游牧地。等到秦統一六國后,蒙恬率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時隔不久,匈奴人便趁秦末亂世重返故地—— 這是游牧與農耕兩種文明的拉鋸式沖突之一。
陰山是天生的藩籬,是自然的分野;長城是凝固的記憶,是歷史的坐標。秦始皇時,“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西漢“河套四郡”
西漢武帝時期,疆域空前擴大,在數次反擊匈奴過程中,控制了“河南地”——今天的河套平原重歸中原王朝。強大的漢王朝在這里采取了設置了四個郡縣,并實施修筑城池、遷民屯墾和軍事屯田等一系列措施。農耕民族把先進的水利技術,從內地搬到塞外。
4
張銳鋒淺論
黃河&河套
一條奔流的大河為何不走最簡單的捷徑入海?深藏不語的造物主豈能不知兩點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但是大多數時候,上帝仍然醉心于自己的各種復雜設計,便拋棄了這最簡單的自然法則。
河套是黃河締造的“農耕半島”,它仿佛是上帝的試探性設計,讓我們從中發現了農牧交錯帶上的一處歷史奧秘。甚至從這里出發,我們得以重新審視人類的生存理由。
黃河的最美“逆行”
為農耕文明設計了河套這樣的作品
這出乎意料的偉大“幾”字,舉世無雙
但是,光有了“天意”的賜予,就夠了嗎?
請聽下回分解
···
來源【巴彥淖爾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