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倫布拉格,蒙古語“泉多的地方”,位于阿拉善左旗敖倫布拉格鎮境內。東與河套平原相接,南臨烏蘭布和沙漠,西連阿拉善草原,北依陰山余脈。敖倫布拉格大峽谷(西部夢幻大峽谷)全長5公里,深紅色的沙石構成,全長5公里,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瑰麗無比,氣勢恢宏,滄桑壯美。置身其間,峰回路轉,一步一景,十步不同天,仿佛步入夢幻世界。
敖倫布拉格大峽谷融雅丹地貌與丹霞地貌為一體,記錄了百萬年來地貌的變遷及地質的演化過程,風力與地質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這里沙漠、戈壁為主體的地質景觀。
作為干旱的阿拉善地區,風力對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義。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在風的吹蝕或水流沖刷下,使得節理或裂隙加寬擴大。由于大風不斷剝蝕,風蝕溝谷和洼地逐漸分開了孤島狀的平臺小山,后者演變為石柱或石墩。西部夢幻大峽谷中令人驚奇的“人根峰”的形成便是這種干燥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
丹霞地貌為西部夢幻大峽谷披上了一層無際的褐紅色。西部夢幻大峽谷的物質基礎是形成于距今約7至9千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的紅色河湖相砂礫巖,即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這種地層含有紅色氧化鐵,多由堅硬而厚的礫石、砂石組成,水流侵蝕后,產生許多斷痕和節理。
在距今約2300萬年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得阿拉善地區迅速抬升。在漫長的歲月中,間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阿拉善的地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質作用將這里塑造得秀麗多姿。在流水侵蝕、溶蝕、重力崩塌的綜合作用下,赤壁丹崖、方山、石墻、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巖穴等鬼斧神工的地貌造型天展現在人們眼前,這里就是讓人贊嘆不已的西部夢幻大峽谷!這里也被中外游客譽為中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
主要景點包括夢幻峽谷、神駝瀑、阿日神仙水洞、岱爾格瀑布、紅塔寺、人根峰、玉女洞等。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紅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識別要素,不同形態和體量的陡崖坡組合成堡狀、墻狀、柱狀等各類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區,大部分陡崖坡則構成峽谷的谷壁。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直徑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巖層叫“礫巖”,細密均勻(直徑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巖層叫做“砂巖”。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墻、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四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巖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于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并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后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后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墻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墻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巖層中有不少石灰巖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
在砂巖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繡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巖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巖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巖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墻;石墻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巖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巖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巖洞。(圖片由內蒙古自治區旅發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