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將至,故宮博物院近日發布新的客流“削峰填谷”措施,從今年7月份起將試行全部門票網絡預售,并根據試行階段運行情況,于10月下旬起擇機正式實施全網售票,力爭在2018年“五一”假期實現觀眾分時段、錯峰參觀。
隨著旅游業高速發展,故宮及其他優質景區在旅游旺季出現游客爆滿現象的事例不在少數。為此,越來越多的景區探索實施門票預約制度,并通過優化游覽線路、分流疏導等方式,合理控制游客流量,防范安全事故,提高游覽質量。
早在2015年1月份,國家旅游局就下發《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要求各大景區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載量,并制定相關游客流量控制預案,當年4月1日起實施。實際效果如何?有過小長假出游經驗的人都清楚。究其原因,除了供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景區非理性地創收因素所致。不少景區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奉行游客多多益善原則,認為多一位游客,不只多一張門票,還要吃喝玩樂行購,游客越多,財源越是滾滾,往往來者不拒。
其實,無論是自然風光景區還是人文歷史景區,超載接待對景區本身的破壞力非常大,對廣大游客的舒心游覽也是不負責任的。長此以往,不僅影響景區的口碑,還會造成游客數量下降,進而影響景區收入。因此,只有保證了旅游質量,游客才會停留下來,充分享受旅游的樂趣,為景區作出更大的經濟貢獻。
要清醒地認識到,限制流量不是地方政府、景區簡單地限定一下人數就萬事大吉。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環保、水利、地質、旅游等方方面面的專業人士,通過科學測量、規劃,拿出合理的數據,計算出最佳客流量、最大客流量,景區則需要通過網絡票務預約系統,管控好景區的當天售票量、進園人數。當然,流量控制還需要廣大游客和旅行社的積極配合,需要社會信息披露機制不斷健全。
說到底,解決景區游客爆滿問題,還要從景區外著手。一方面,以重點景區為核心,打造一個與旅游相關要素配置完備、能夠全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以緩解重點景區接待壓力;另一方面,要嚴格落實帶薪休假、錯峰出游制度,實現游客、景區、旅游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多方共贏。(經濟日報記者 鄭彬)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