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法定節假日的功能定位應該再細分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關于恢復“五一”黃金周與增加春節假期的議題,再一次成為了老百姓關注的熱點,也再一次引起爭論。自“五一”法定假日由三天變為一天后,關于黃金周的存廢問題就時不時見諸報端,引起熱議,存廢之爭的雙方針鋒相對,互不讓步,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主張廢除黃金周的一方認為黃金周弊端多多,已不適宜當前的形勢,而主張恢復“五一”黃金周乃至再增加黃金周的一方則認為,黃金周依然是當下老百姓享受休假權利的最有效的方式,堵不如疏,讓民眾擁有更多休假的時間。而關于黃金周在經濟領域的利弊,也有非常多的分析,利多還是弊多,各執一詞。
黃金周作為一個舶來詞,十多年來已經為廣大民眾所熟悉,并且成為了人們腦海中非常具體的畫像,甚至有很多的人,一提到黃金周,就會將之與“法定節假日”劃等號。實際上,黃金周只是法定節假日的一部分,而爭爭吵吵不斷,本質上是對法定節假日功能定位有較大的分歧。法定節假日制度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涉及經濟社會的多個方面,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如何安排不是簡簡單單的利弊之爭。筆者以為,在當前形勢下,對法定節假日的功能定位進行再細分,已經很有必要。
自1995年5月起,中國開始實行每周5天工作制,周六、周日成為法定休息日。除了常規的周末休息日外,當前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包括元旦、春節、清明、端午、勞動節、中秋和國慶節在內的全民公休節日,休假時段每年由國務院發布;第二類是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等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第三類是雪頓節、壯族三月三等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不難看出,關于節假日的爭論,主要是是第一類全民公休節日,且集中在春節、勞動節兩個節日。爭論的源頭,始于我們仿效了日本的“黃金周”,通過長假的方式拉動內需、促進消費。
長假的功能定位,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目的性,致使其成為當前爭議的關鍵。中國人的旅游、休閑需求,在黃金周的長期作用下,出現了大爆發。1999年國慶第一個黃金周,全國出游人數達2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41億元,假日旅游熱潮席卷全國。到了2016年國慶黃金周,全國共接待游客5.93億人次,累計旅游收入4822億元。長假效應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出現了驚人的裂變,但游客量高速增長帶來的交通、安全、服務壓力,已飽受詬病。在出游需求井噴期,“五一”、清明、端午、中秋的調整,一方面強化了傳統節日在法定節假日中的重要性,得到廣泛支持,但另一方面壓縮了“五一”的假期,引起了較大的反彈。
今年是清明、端午、中秋成為法定節假日的第十年,也是“五一”長假縮減的第十年,在爭爭吵吵中,傳統節日的影響力逐漸增大,在“全民公休日”范疇之內,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之下,法定節假日已經逐漸出現了明顯的功能區分。在一般民眾的分類中,春節、中秋屬于闔家團圓的節假日,清明則屬于掃墓、拜祭祖先的節假日,端午雖然也是傳統節日,但是更適合與元旦、五一、國慶歸為一類。從近年的法定節假日人員流動方向上就可推測,春節、清明、中秋返鄉人流量,遠遠大于其它節假日,尤其是春節、清明,絕大部分都是返鄉,而不是外出旅游。以廣東為例,春節就不用說了,“回家過年”是第一位的,值得注意的是,清明假期雖然只有3天,但是正因為假期短,高速公路等壓力更大,返鄉人群必須要在特定的時間內返鄉,又必須在上班之前趕回工作所在地,因此每年最堵車的假日不是春節,而是清明節前后。
春節、清明、中秋等三大傳統節日的特殊性,使得人們會覺得其不同于其它法定節假日,如果說元旦、五一、端午、國慶是凸顯休息、休閑、度假的功能,春節、清明、中秋則是凸顯返鄉、團聚的功能。在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今天,這種區分將會越來越大,而且也會越來越強化。因此,在我們討論黃金周存廢、增加春節假期、增設元宵節假期等等諸多問題的時候,不能再以十多年前的眼光去看待,也不能簡單地從經濟利弊去考量,而是要充分考量到這些法定節假日之間的不同,不能用“中國人的法定節假日已經很多了”、“假日總天數不宜太多”“影響生產”“拉動內需”這種簡單的理由去對待。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