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外灘發生擁擠踩踏事件后,公共場所承載量再次引發公眾的關注。繼旅游法規定“景區應當公布最大承載量”之后,國家旅游局日前下發《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進一步要求各大景區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載量,并制定相關游客流量控制預案。這能否幫助景區抵擋人山人海呢?
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旅游法早已明確規定:景區應當公布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制定和實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門票預約等方式,對景區接待旅游者的數量進行控制。
為引導、控制客流,部分景區也及時推出了相應政策。安徽黃山、湖南天門山等景區在2013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就開始施行每日最大承載量限定制度,景區內各主要景點“條塊化”控制游客數量。但多數景區“限流”效果并不理想,“人擠人”現象猶存。2013年國慶小長假,九寨溝景區內發生嚴重擁堵,有人等車5個小時無果,但管理方仍堅稱景區客流并未超過“最大承載量”。
旅游法的規定難擋“人山人海”。那么,新出臺的導則能否有用?記者采訪發現,對于導則能否真正“限流”,仍需邁過多道坎。
安徽大學旅游管理系副主任李經龍分析認為,目前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與游客數量信息統計的主體是各景區經營管理方,但對于利益驅動的市場主體而言,如何保證動態顯示的客流量信息就是真實可信的。“這就是為什么看起來游客數量沒超過最大承載量,但卻發生嚴重擁堵。因此,建議信息發布加入第三方機構的介入與游客的參與。”
“目前人數預警具有滯后性,應該加強預警信息發布的前置,不能等人到了景區門口,才去限流,效果大打折扣。”中南民族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黃金鑄認為,只有做好前置性預測,才能真正實現“限流”。
在安徽省黃山市風景區管委會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記者看見,根據以往的游客數量趨勢、車輛進入、客房預訂等數據信息,系統可以預測出未來兩天的游客接待數量。“必須將預測前置,一旦預測客流量有明顯增幅,系統便會將預警信息及時發給景區網格化管理人員、游客集散地大屏、導游等,這樣才能提前化解擁堵風險。”黃山風景區管委會政治處工作人員余盛明說。
不少游客和專家認為,“人山人海”的背后是“扎堆休假”,其本質是全民帶薪休假尚沒有完全推廣落實。在此狀況下,“限流”不能僅依賴“一紙導則”,公共節假日的“人山人海”必須依靠更加精細化的管控客流措施來應對。
李經龍說,加快探索推廣預約旅游的方式。景區一方面可以事先按照最大承載量放號,另一方面保證實時公布接待游客信息。“但目前國內整個旅游行業機制不健全、運行不規范甚至信用程度低的現狀,是景區、旅行社不敢貿然嘗試‘預約旅游’的直接原因。但這些可以通過完善的制度設計進行防范,比如黑名單制度、提前確認付款等方式。”
(責任編輯 :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