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鑼鼓巷“瘦身”,減少的是看得見的經濟收入,但強化的卻是管理。科學的優勝劣汰對于經營者而言,是一種規范;對于景區管理者而言,更是一種自我提升
□許朝軍
據《新京報》報道,去年10月28日至12月12日,北京南鑼鼓巷封閉改造,店鋪數量大“瘦身”。雞年春節,南鑼鼓巷改造后首次“開門迎客”,青磚灰瓦木門框的南鑼鼓巷,終于充滿了“老北京味兒”,吸引了大量游客參觀。
玉米汁、炸榴蓮、炒酸奶、鹽酥雞、臭豆腐等“瘦身”之前被推薦的南鑼鼓巷小吃都沒了,商鋪數量從235家減少到154家。之前被掩蓋的文物“水準點石碑”、“萬慶當鋪”的夾桿石,都顯露出來。也就是說,南鑼鼓巷“瘦身”的最大成果是摒棄了過多過濫的小吃鋪面,還原了歷史街區的本色原貌,再加上保護性修繕,使這片街區更具原汁原味兒。
南鑼鼓巷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隨著名氣越來越高,南鑼鼓巷鋪面越來越多,各種小吃經營店鋪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雖然在景區,吃是游客必要的選擇,尤其是品嘗當地特色小吃,但過多過濫的小吃鋪面,除了讓一部分游客大飽口福外,對于那些希望體驗歷史街區文化特色的游客卻大失所望。因為,隨著鋪面店面的增加,越來越濃的商業氣息,讓歷史街區失去了原有的風貌。一些過濫的經營行為,不僅制造了大量的餐飲垃圾,更讓商業味道掩蓋了民俗風情,游客的體驗大打折扣。
事實上,國內不少景區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比如一些特色的旅游景點已經變成商業一條街,成為全國各地小商品集散地,久而久之,不僅景區毫無特色,凌亂的攤點和嘈雜的叫賣聲也讓游客感到大煞風景,景區雖然獲取了經濟收入,但如果仔細算賬,損失的卻是景區形象和無形的吸引力。
此次北京南鑼鼓巷實施“瘦身”,大幅度減少小吃店面和經營鋪面,恢復南鑼鼓巷的民俗風情原貌,這樣的結果,給游客留下了原汁原味的游玩欣賞空間,讓游客領略到實實在在的民俗風情,呈獻一種更加富有文化內涵的嶄新面貌。
毫無疑問,南鑼鼓巷“瘦身”,減少的是看得見的經濟收入,但強化的卻是管理。科學的優勝劣汰對于經營者而言,是一種規范;對于景區管理者而言,更是一種自我提升。這樣的結果,只會讓景區更加富有特色,更加凸顯魅力。
南鑼鼓巷“瘦身”對于國內景區,尤其是那些已經淪為“商業街”和“小吃城”等庸俗之地的歷史文化街區,無疑具有示范效應和借鑒價值。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