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大力推動旅游科技創新,打造旅游發展科技引擎。”這為未來5年旅游業的科技創新發展定下總體基調。
“要將旅游科技創新放在國家大的創新發展戰略里面看其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室主任戴學鋒認為,《規劃》出臺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通過旅游業發展帶動社會經濟全面發展,通過旅游業改革帶動全面深化改革,旅游業肩負的使命需要通過技術的不斷進步來推動。為此,旅游業的創新應強調應用性,更多表現為智慧化、科技信息化這類的應用方面。
“誰掌握了科學技術,誰就掌握了旅游業發展的命脈。要集中力量解決旅游與經濟、旅游與社會發展的重大和關鍵問題。”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王昆欣特別強調,要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
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旅游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偉分析,從技術對整個行業推動的貢獻看,旅游業相對較弱,這與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性分不開。旅游是技術應用的領域,應強調通過互聯網技術提高運行效率,提升旅游公共服務水平,提高游客滿意度。
事實上,在《規劃》中,技術創新部分涉及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科技部、國家旅游局作為責任單位,推進旅游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國家旅游局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銀監會等作為責任單位,建設旅游產業大數據平臺。實施“互聯網+旅游”創新創業行動計劃。建設一批國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游企業、智慧旅游鄉村。支持“互聯網+旅游目的地聯盟”建設。規范旅游業與互聯網金融合作,探索“互聯網+旅游”新型消費信用體系。
曾博偉認為,這種布局符合旅游業發展的內在邏輯。旅游業的智慧發展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全面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部門的優勢在于更好地發揮綜合協調作用,著力把現有資源、數據進行整合、利用,進而為全社會提供服務。“旅游部門不是技術創新的原動力,但可以引領更多技術創新的需求,轉化現有技術創新成果,更好地為游客服務。”
戴學鋒認為,國家旅游局牽頭的信息化應用實踐,特別是大數據平臺建設是《規劃》的亮點所在。此次《規劃》的技術創新是與全域旅游結合在一起的。“以往在旅游業,科技就是單獨的科技,信息化就是單獨的信息化,缺少能夠統領起來的戰略。現在,建立在全域旅游基礎之上,通過信息化能夠更好地為全域旅游服務,通過全域旅游能夠更好地把《規劃》各個方面統合起來。”
“規劃要落實,項目是抓手。”王昆欣說,在信息化提升工程中對公共服務平臺、監管綜合平臺、應急指揮體系、信息化標準體系、基礎數據庫等項目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要求,這些項目反映了旅游信息化的關鍵問題,以科技集成的方式去創新,可以進一步促進項目的成功。
其實,在《規劃》的技術創新部分,也有一處較為明晰的目標表述,即到“十三五”期末,在線旅游消費支出占旅游消費支出的20%以上,4A級以上景區實現免費WiFi、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全覆蓋。
“這個目標是比較容易達到的。”戴學鋒介紹,如今5A級景區已實現WiFi全覆蓋,因而,信息化的要求并不是特別難達到。“從4A級景區起步是個好辦法,因為整個社會的公共服務提升比較困難,但景區比較容易做到,因而,以景區來帶動的路徑選擇是比較合適的。”
曾博偉也認為,以4A級景區為提升對象的可操作性比較強,國家旅游局通過提高評定標準就可以實現。“至于在線旅游消費支出占比的目標,則更需要市場層面去做,需要鼓勵在線旅游企業發展,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務。”(記者王洋)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