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肖瑋)中國對于飛機研制的投入越來越大。11月2日,北京商報記者從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商飛”)了解到,11月2日,第十一屆珠海國際航展上,該公司首次攜寬體客機模型亮相。目前,中俄雙方企業已制定了項目實施計劃,飛機總裝將在上海完成。
中俄遠程寬體客機是兩國共同推進的重大戰略性合作項目。經過前期廣泛深入的市場調研和聯合論證,今年6月25日,中國商飛與俄羅斯聯合航空制造集團簽署了項目合資合同,中俄兩國企業就研制寬體客機正式確立合作關系。雙方企業將按照對等原則開展研制工作,在上海組建合資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目前合資公司注冊審批程序已啟動,預計年內將正式掛牌運營,飛機總裝在上海完成。
中俄遠程寬體客機采用雙通道客艙布局,基本型航程為12000公里,座級280座,在基本型的基礎上,可通過加長型、縮短型等系列化發展,滿足不同客戶需求。寬體客機將按照國際主流適航標準開展研制。根據研制經驗,從項目啟動到實現首飛,預計需要7年左右時間,到實現產品交付預計需要10年左右時間。
中國商飛相關負責人介紹,中俄寬體客機項目將保持開放性,優選全球供應商參與研制。供應商將在全球招標,優先選擇經驗豐富、產品具備足夠市場競爭力、愿意共擔風險的供應商。同時,供應商應具備支持型號全壽命階段工作的能力和經驗,擁有完善的適航保障體系、質量管控體系和客戶支援能力。中俄雙方鼓勵更多的供應商在本土投資或合資進行配套生產。
資料顯示,在我國,一般將150座以上的窄體、寬體客機稱為大飛機。一直以來,大飛機都被譽為是一個國家航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可以體現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目前世界上大飛機主要由美國波音公司和歐洲空客公司生產。近幾年,我國也開始對于大型客機的研發極為重視。同時,為了能與空客、波音等國際飛機制造巨頭抗衡,除了C919單通道飛機外,我國也開始關注寬體機的研制。
不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曾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現在民航業內對于中俄合作開發大飛機的意見也很不統一,甚至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弱弱聯合,但總體來說,中俄聯合制造大飛機的戰略意義大于經濟,產業前景也較為光明。”另有業內分析師指出,應該看到,曾經歐洲多國合作升級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成立空客公司。其實,俄羅斯的航空技術水平也并不弱,其真正缺乏的是市場,這正好是中國所強。所以,中國要想在大飛機領域與波音、空客同場較量,必須要多條腿走路,尋找真正的戰略合作伙伴。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