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興義9月12日電 題:旅游扶貧:豐富中國反貧困新出路
作者 楊云 何珊
“反貧困是世界性課題,而旅游扶貧是被全球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辦法。”在2016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召開前夕,黔西南州委常委、州委秘書長、宣傳部長陳國芳這樣對記者說,“黔西南州一直不斷探索山地旅游促進脫貧的路徑,已經初步建立了深度、中度、初步三個層次的旅游扶貧設計。”
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是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唯一以山地旅游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高端峰會。2015年開始首次舉辦,這是國家旅游局第一次與中國西部省份貴州共同主辦,以山地旅游為主題的國際性會議。
“在扶貧中,旅游業能否有所作為?”有專家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黔西南州作為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通過山地旅游正在探索路徑和參考樣本。”
“旅游扶貧的突出特點是市場機制,突出優勢也是市場機制。”著名策劃人王志綱認為,“通過旅游渠道,可實現國民財富的轉移和再分配。”
近年來,貴州貞豐縣具有濃厚布依族風情的村寨——納孔村,依托民族文化和山水風光,大力發展文化旅游。2015年底,全村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169戶616人減少到82戶242人。
與納孔村發展方式不同,貴州興義市萬峰林文化創意創業基地則是依托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萬峰林、萬峰湖、馬嶺河峽谷等自然原生資源,發展大文化、大健康、大旅游產業,打造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
貴州晴隆縣則因成功舉辦首屆國際山地旅游大會晴隆分會場系列活動、彝族火把節攝制電視劇《二十四道拐》,大幅提升了晴隆知名度。2015年,全縣文化產業資產4.7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1.06億元,增加值0.85億元,占全縣GDP比重由0.74%上升到1.91%,排名全州第三。
來自澳大利亞的旅游策劃人杰克認為,“旅游扶貧不是簡單的、單方面的給錢給物幫扶,而是開發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形成特色旅游產品,構建旅游產業鏈,吸引外部旅游消費市場,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參與旅游經營服務實現脫貧的開發式、產業化扶貧方式,因而具有明顯的培育優勢產業、增強發展能力的造血功能。”
“當前中國旅游業正處于需求旺盛、供給不足的狀態,旅游扶貧只要開發適當,就可以取得效果。”扶貧問題研究學者梁紅認為,“相對于傳統種養殖業來說,旅游是一個附加值較高的服務業,旅游扶貧在很多地方實際上就是一種產業結構調整,從較低附加值的農業轉變為中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從一產調整到三產,能使貧困人口迅速脫貧而且能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