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和體制改革創新,為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體系建設積累經驗,為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發展、善行旅游與精準扶貧提供成功案例
□楊復興
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永續利用是人類發展的主旋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后,2015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委成立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領導小組,印發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提出用3年時間在9個省區進行試點,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體制以實現保護為主、全民公益性優先的目標。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今年4月,青海省出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機構設置方案》,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首個國家公園生態體制改革試點正式拉開改革序幕。
率先探索,意義重大。一是明確范圍和定位,有利于試點精準發力。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范圍由“一園三區”即黃河源園區、長江源園區、瀾滄江源園區組成,園區總面積為12.31萬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區面積的31.16%。發展定位是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建成三江源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建成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二是立足改革和創新體制,有利于提高體制運行效率。針對保護地交叉重疊、多頭管理、切割自然生態系統、碎片化比較嚴重、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等比較突出的區域問題,組建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實體,整合國土、環保、水利、農牧等部門編制、職能及執法力量,建立覆蓋省、州、縣、鄉的四級統籌式“大部制”生態保護機構,解決過去“九龍治水”,互相扯皮,責任不明問題,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投入資金,社會參與,有利于形成有資金有合力的機制。在爭取社會服務均等化國家支持的同時,積極進行市場機制改革,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社會積極參與的資金籌措保障機制。建立健全社會投資與捐贈制度,探索建立生態發展基金與資本市場對接。四是以人為本,修復生態,有利于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促進牧民增收,同步建成小康。試點園區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曲麻萊、治多三縣和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轄區域。3個園區有12個鄉鎮、52個村,1.67萬牧戶、6.15萬人,貧困人口1.97萬人,存欄各類牲畜65.37萬頭(只、匹)。通過生態修復、保護、治理和利用,實行精準扶貧,保障牧民發展權益,優先從貧困戶中選出近1萬名具有勞動能力的牧民作為生態管護員,占園區貧困總人口的比例近50%。在完成日常巡護、監督執法輔助、生態監測等任務的績效考核后,每月可獲得1800元收入。
改革是好事,創新有前景。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公園建設和生態保護的體制變革,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創新突破。一是建立生態保護的委托管理體制,建議把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內土地所有權全部轉為全民所有,公園其他的草地使用權全部承包落實到牧戶或政府進行贖買,由中央政府直接擁有,并由中央政府委托給青海省政府進行管理;二是當今旅游已經成為國家公園的一個基本要素,但是與生態保護保育之間必須協調,要按照綠色、環保、低碳的理念,完善設計生態旅游線路、環境科研和教育項目,合理確定游客承載能力,實行門票預約和游客限額管理制度;三是區域內居民的生存發展和基本生計乃至小康生活,必須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建議逐步把區域內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轉變為生態護佑者或者國家公園員工;四是高度重視資源保護問題和水源安全問題,保護“中華水塔”,必須與區域主體功能區政策保持一致,把涵養水源和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作為國家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重要任務和考核指標;五是探索低碳金融和碳匯交易,必須與生態文明要求結合,建立長效低碳金融支持體系和綠色金融發展機制;六是促進國家公園園區內少數民族的和諧團結進步,保障各民族幸福安康快樂生活。
總之,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和體制改革創新,為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體系建設積累經驗,為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發展、善行旅游與精準扶貧提供成功案例。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