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陜西考古工作人員在陜西黃陵縣史家河村附近發現一處戰國墓地清理墓葬37座。專家推斷,這處墓地從戰國早中期延用至秦統一,反映了秦魏兩國在該地的爭奪及歷史關系演變。
史家河墓地位于陜西黃陵縣北洛河支流——葫蘆河下游北岸的坮塬坡地上,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考古人員在這里共發現了東周時期的墓葬37座,墓葬分為豎穴土坑墓和洞室墓兩類。豎穴土坑墓多位于墓地的中部,洞室墓分布在墓地邊緣地帶。考古人員認為,墓地可能是經過了統一的布局規劃,并且可能存在著時代上的差異。根據墓葬出土的陶、銅、骨、鐵等質地的文物推斷,豎穴土坑墓的年代集中在戰國的早中期,其中幾座具有比較明顯的北方系青銅文化墓葬特征;而洞室墓的形制、葬俗以及器物等特征,與關中地區戰國晚期的秦墓比較一致?脊湃藛T認為,這處墓地從戰國早中期延用至秦統一,經歷了兩個階段。戰國早中期該地區歸魏國管轄,是一處與魏國關系密切的戎人的墓地。戰國晚期至秦統一該地區是秦人管轄,為埋葬秦國平民或庶人的墓地。
考古人員認為,史家河墓地各種文化因素并存,不同族群在此共處、延續,國屬經歷了由魏到秦的過程,反映了秦魏兩國在該地的爭奪及歷史關系演變,同時也為探討東周大國背景下民族的遷徙、融合與互動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史家河墓地文化因素比較復雜,出土器物包括了隴山兩側的西戎文化因素、中原地區的三晉文化因素和北方地區的青銅文化因素以及關中地區的秦文化因素。墓地出土的一批戰國時期遺存,豐富了陜北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譜系,也為辨識該區域同類遺存的年代和性質提供了重要標尺。 (記者雷愷)
(責任編輯 :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