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文藝界別分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說,這些年來,國家在推動古村落保護方面,相關部委做了很多工作。然而,問題很多,困難很多。
古村落經歷過歲月的風雨,見證過朝代的更迭;古村落是一個個鄉村人家繁衍生息的場所,一代代人在村落里出生長大并且走出。因此,只要村落還在,鄉村的根就在,鄉土風情就在;只要村落還在,鄉情就有所寄托,人心就有所安。
一旦拆除古村落,帶來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在此方面,馮驥才說得好:拆除老屋,拆除的不僅僅是建筑,破壞的也不僅僅是自然,更是祖先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風土民情,是故鄉、故土、故人的血脈感情,是民族文化的“根性”。
這些年來,我國的城鎮化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城鎮化的背后,卻是大量傳統鄉村傳統民居的消失。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10年,我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90多萬個自然村消失,很多鄉土建筑、農耕時代的物質見證泯滅,從屬于村落的民間文化也隨之灰飛煙滅。古村落,是歷史的象征,是文化的積淀,是鄉愁的載體,一旦拆除,就再也無法復原,這樣的損失,是根本無法彌補的。
只有風土民情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更多人的鄉愁才能追根溯源有所寄托。如果這些東西都消失了,我們到哪里去尋找鄉愁?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