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志剛
近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召開的第二場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就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旅游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馮驥才說,國家應該建立一個機制,鄉村旅游開發必須以保護為前提,要有以保護為基礎的旅游發展規劃,這應是硬性的約束,因為傳統村落并不只是供這代人消費,還要留給后代,不能讓積淀了數千年的傳統村落在這代人手里被破壞。
馮驥才說:“歷史上我國是一個農耕大國,傳統村落是我們的家園,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從傳統村落走出來的,我們走了六七千年的歷史,現在中國大地上,還散布著大量的村落,自然村落約有230萬個,行政村大約90萬個。2012年的時候,我說過一句話,在此前的十年里,中國每天消失80個到100個村落,在快速地城鎮化過程中,我們的根性的家園在失去,所以我們當時提出了傳統村落保護問題。”
馮驥才介紹了傳統村落篩查及發現的問題。他說:“傳統村落名錄包含4000多個村落。選出來之后我們發現一些問題,比如空巢化,很多村落的人渴望城市生活,外出打工,所以空巢了。”
馮驥才指出,目前我國傳統村落面臨兩難困境。他說:“村民希望能夠脫貧,而脫貧最快、來錢最快的就是旅游,于是紛紛打算開展旅游。但是開展鄉村旅游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缺少保護村落的計劃、措施,二是村民沒有保護自己村落的自覺。可是城里面大量的熱錢想到村落里購買管理權。這就好比‘圍城’困境,外面的人渴望進入鄉村,村里的人渴望離開,這就是傳統村落遇到的兩難。”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馮驥才呼吁:“各界的學者都幫助保護傳統村落,這些村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遺產,就剩下4000多個了。建議各界人士想辦法,讓老百姓住在村落里,能夠賺到足夠的錢,留在村里生活。只有原住民還住在村落,村落才能保護下來。當地政府要幫助老百姓解決硬件設施問題,比如上下水、暖氣管道、電網等。”
馮驥才提出,開展鄉村旅游,應設定一個以保護為核心的硬性約束。“文明的傳承就像火炬傳遞一樣,每一代人接過火炬,都要盡力不讓火炬滅掉,還應加倍地讓它發光,交到下一代的手里,這才能放心。”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