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孔廟、孔府和孔林(三孔)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每年蜂擁而至的大量游客,使曲阜這座不大的縣級城市熱鬧非凡。
而我初次參觀“三孔”,是在1966年。當時“文革”狂潮席卷全國。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雖經曲阜文管會人員暗中竭力保護,“三孔”還是遭到嚴重破壞。我當時年僅9歲,跟著人群去看熱鬧,映入眼簾的卻是瘋狂的人群,滿目的瘡痍。
時光荏苒,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也于1982年大學畢業后回到從小生長的曲阜師范大學任教。在教學科研之余,經常陪同國內外的親朋好友參觀“三孔”,數量多達幾十次。隨著專業知識的積累,對三孔的認識也逐漸加深。每一次參觀游覽的感覺都不太一樣,所謂常看常新是也。
春天的三孔,紅墻黃瓦,雕梁畫棟,古木蔥蘢,給人以舒適暢快的感覺。冬天的時候,北風起兮,天寒地凍,三孔雖殿閣巍峨,坊宇依舊,但給人以蕭瑟蒼涼之感。我卻喜歡此時此景,可以仔細觀看,品評回味,更容易穿越時空,發思古之幽情。
孔廟
穿過明代正德六年(1511)建立的曲阜“萬仞宮墻”,來到孔廟第一道石坊,明代山東巡撫胡瓚宗所書“金聲玉振”四個大字分外醒目,三間四柱式石質坊門歷經五百年風雨侵蝕,古舊斑駁,更顯出其厚重滄桑。沿著甬道依次穿過孔廟五道大門,來到奎文閣前。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歷經金元明清擴建,收藏大量帝王賜書墨跡的著名藏書樓閣矗立在眼前。記得40年前曾登臨閣樓階梯,由于年久失修,木質階梯發出吱嘎聲響,令人知難而退。現今經過多次修繕,閣樓階梯已堅固如初。奎文閣前后的御碑亭,保存有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和有關祭廟、修廟的記錄,由漢、滿、蒙文字刻寫,顯示了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穿過大成門,來到孔子講學的杏壇。遙想當年孔子弦歌鼓瑟,弟子圍坐,憤前啟后,議論風發,開啟儒學,澤被千古,杏壇由此成為教育殿堂的代名詞。抬頭望去,前面就是巍峨雄偉的大成殿,遠觀黃瓦重檐,近看雕龍石柱,瞻仰孔子塑像,一種虔誠的崇敬感油然而生。大成殿在清代雍正時重修,特許按皇宮規格設計,挑選內府名匠施工。
孔府
來到孔府,莊重威嚴的圣府大門展現在眼前。
最早孔子后裔住宅僅有房屋數間,以后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孔府的規模逐漸擴大。
自北宋賜封孔子后裔第四十六代孫為“衍圣公”,此后代代承襲,歷時880年,因此孔府又稱“衍圣公府”。明初朱元璋賜封孔府一品公爵,賞賜2600多頃土地,其后500年中孔府院落又數次擴修,終于達到占地240畝,房屋463間的規模。孔府比照皇宮,按三路九進院落設計,前有三堂六廳官衙,后有雅致幽深內宅,兩者合一,反映出孔府與官府的緊密關系。
唐末五代孔府以“文宣公”兼任曲阜縣令,宋代始由“衍圣公”或孔氏宗族世襲或世職曲阜知縣,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間改成流官為止,孔府成為集管理宗族與管理地方為一身的特殊統治機構。歷代賞賜孔府的土地有百萬畝之多,遍及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等省,有祭田、學田、私產田等種類,以供應各種祭祀典禮和管理人員的龐大費用。孔府將歷年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文獻資料保存下來,形成孔府檔案,現存有自明代嘉靖年間至民國時期的各種文獻25萬件,9000余卷,是世界僅存的最大私家檔案。
孔林
由孔府向北約二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孔子去世后,眾弟子結廬守墓,環植異樹,孔林由此發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歷代開始在祭祀天、地的同時,隆重祭祀孔子。東漢時建石質祀壇和神門、齋廳,指派專職守林人。南北朝時期種植松柏,修墓起園。唐宋元時期增加守林戶,墓地兩側樹立石儀,修建孔林圍墻和神門。明代加增灑掃戶,擴充林地,樹立墓碑,廣植松柏,重修墻樓。清代孔林規模更加擴大,達到林地3000畝,樹木萬余株,坊亭數十個,圍墻10余里,碑碣數千幢,墳塋十萬座。2000多年來,孔子后裔子孫枝繁葉茂,人口眾多,遍布國內外,僅曲阜就有20余萬人。
葬在孔林中較知名的有孔子之孫述圣孔伋、43代孫“中興祖”孔仁玉、首位“衍圣公”孔宗愿、受寵于乾隆帝的73代孫孔憲培等,這其中較為今人所知的是62代孫孔尚任。孔尚任的出名與他寫傳奇《桃花扇》有關,相傳他雖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卻屢試不第,故而隱居曲阜城北20公里的石門山,在此構思了《桃花扇》。因在曲阜接待康熙帝受寵,出山為官,他遍訪南明遺老,廣泛搜集資料,三易其稿而成,由此聞名于世。不料觸及忌諱,罷官歸家,終老石門,令人唏噓。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