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8日)晚高峰時,地鐵1號線上人滿為患。記者陶冉攝
北京市質監(jiān)局昨天(8日)公布了地方標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規(guī)范》,未來北京市地鐵換乘時間不宜超過3分鐘。新標準還規(guī)定,列車運行最小間隔在2.5分鐘內,地鐵疏散撤離時間不得大于4分鐘,新車站出口不再設輪椅升降機,而是用無障礙電梯代替。
■運行
最小間隔在2.5分鐘內
由于本市地鐵通車線路逐年增加,客運量屢創(chuàng)新高,市質監(jiān)局標準處聯合相關部門針對本市軌道交通一些換乘站的問題、交通銜接問題、車站規(guī)模問題制定了新的標準。記者從市質監(jiān)局了解到,新的地方標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軌道交通運行最小間隔將不超過2.5分鐘。市質監(jiān)局表示,列車間隔時間的長短反映了系統服務水平的高低,為了提高服務水平,行車間隔應盡量縮短。
【現狀】
記者從地鐵運營公司了解到,目前,1、2、10、5號等線路在早晚高峰時段基本是在2分30秒以內,但在平峰時段的發(fā)車間隔要大。郊區(qū)線路的平峰發(fā)車間隔在5分鐘以上,隨著整個路網的逐步完善,這些線路的發(fā)車間隔會逐步縮短。
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表示,目前,大部分的線路在建設中已經具備4分以內發(fā)車間隔的要求,但在實際的運營中,由于一些老的骨干線路客流壓力大,早高峰時段從郊區(qū)新線路發(fā)車到市區(qū),若間隔太密會造成客流在換乘站積壓,所以在早晚高峰時段發(fā)車間隔不能太小。
■載客
每平方米最多站5人
新標準規(guī)定,本市軌道交通車廂內每平方米最多站5人,本市以往地鐵線路設計列車的載客量時,采用國標規(guī)定的車廂內有效空余地板面站立乘客6人/㎡標準,而實際運營中普遍出現了高峰時間列車車廂內擁擠不堪的現象。
為解決抵御客流風險。經質監(jiān)局專家論證,新標準對國家標準的定員立席人員密度標準進行了調整,采用5人/㎡的標準。也就是說,未來本市軌道交通車廂擁擠度不宜超過5人每平方米。
【現狀】
按照舊標準,車廂內定員標準是不超過6人/平米,但實際上,在早晚高峰時段很多線路車廂內擁擠不堪,此次調整標準后,相對靠近實際運載狀況。但地鐵運營方表示,若整條線路的客流壓力不減,落實標準仍舊比較困難。
據了解,目前的線路基本都是B型車6輛編組,今后的新線將采用更寬更長的A型車或8輛編組的B型車,這樣整條線路的運能也會大大提高,有效緩解車廂內的擁擠狀況。
■換乘
平均行走時間為3分鐘
車站站廳、站臺規(guī)模以及出入口通道、樓梯、自動扶梯、售檢票口(機)等設施的能力應按該站超高峰設計客流量確定。
新標準還認定,換乘車站換乘路徑的兩端站臺跨中區(qū)人流密度不應大于1.2人每平方米,各組換乘設施端部前的最大擁堵人數不應超過200人。同站臺換乘的行走時間不應超過1分鐘,節(jié)點換乘的平均行走時間不宜超過3分鐘。而在擁堵車站內滯留人員如果一旦超過400人,則認定該站換乘能力差。
同時,站臺上的疏散設施能力應滿足乘客從站臺撤離時間不大于4分鐘,即高峰時段該站臺上的候車乘客和進站列車所載乘客通過樓扶梯、疏散通道等安全出口的時間不得超過4分鐘,這是考核站臺上所有安全出口通行設施能力的規(guī)定。
【現狀】
記者從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了解到,近兩年,新開線路在換乘時間上基本控制在3分鐘以內,但像東直門、國貿、望京西等車站依舊問題較大,目前已開始進行專題研究,改造初步方案還在制定中。
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站換乘時間長是運營方人為設置的圍欄,拉長換乘距離是為了緩解換乘壓力,所以解決換乘問題不僅是改造車站本身能解決的,還得從綜合治理的角度考慮。比如繼續(xù)加密軌道交通規(guī)劃網絡,分流既有線路的客流壓力,同時,提高線路運能,研究優(yōu)化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服務水平。
■新車站
出入口不用輪椅升降機
新標準規(guī)定,新建車站站臺至站廳、站廳至地面不得采用輪椅升降機,應設無障礙電梯。這些電梯位于快速路和主次干路上的車站及換乘站出入口,應至少在2個主客流方向設無障礙電梯。同時,新建線路的每列車均應設置無障礙車廂。
據了解,北京奧運會前修建的車站,由于條件所限,在出入口樓梯靠墻一側設置了輪椅升降機。使用不便,并侵占樓梯寬度。記者王晟黃海蕾
(責任編輯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