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民居生存現狀調查④
榆次的后溝村、襄汾的丁村、聞喜的阜底村、晉源的店頭村、陽泉大陽泉村、澤高平蘇莊村……走進三晉大地的一個個古村落,歷經歲月風雨的祠堂、影壁、石橋、戲臺,古香古色地散布其間。隨行的專家說,山西省擁有古村落3500個,目前保存完整的有500多個。因其蘊含地域風格的民居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附著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衣食起居、宗教信仰、節慶禮儀、人際關系、娛樂表演、婚喪嫁娶、口頭文學、民間藝術等全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鄉村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把“根”留住
5月19日,記者走進晉南的皇城村,只見堡內官宅民居錯落有致,其間御書樓、點翰堂,銘刻著昔日繁華,記載著明末世間萬象,令人贊嘆?吹贸鰜,由于當時戰亂較多,村落多是古堡式建筑,主要是為了防御搶劫和襲擊,尤以村中的河山樓最為典型。
“把文化的根留住!”皇城村的黨支部書記張家勝說,“16年前,我去了故宮博物院,從專家那里探究到古民居的價值,接著對皇城相府進行修復,以‘拯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修建如初。接著在這里拍攝了電視劇《康熙王朝》,舉辦了兩次陳廷敬學術研討會和一次海峽兩岸《康熙字典》研討會,收集有關陳氏族人的奏折、圣旨、著述、詩作等大量文物。想不到這里還形成了著名旅游景點,吸引來國內外眾多游客!
擇吉而居,寓意吉祥。記者調查中發現,山西古村落體現了這方面的追求。如西文興的柳氏民居、平順上馬村,講究枕山、環水、面屏的最佳模式;有的街巷呈“十”“丁”“豐”字等字型,體現了“人丁興旺”的理念。黃河岸邊的古村落以“立體交融式”的窯洞建筑為特點,體現了黃河與黃土高原特色;汾河流域是晉商源地,經濟發達,古村落建筑以豪華的深宅大院為代表;在山西省北部的內外長城、重要邊關隘口,留存的則是防御性村堡,體現的是邊塞風情和邊關文化。
近日,省文物局局長王建武率專家先后考察了砥洎城、郭峪古堡、竇莊、郭壁、柳氏民居等古村落。他強調指出,一定要進一步提高保護意識,完善保護規劃。要調動群眾的力量,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更好地傳承文明,弘揚優秀文化。
喚醒民眾的保護意識
記者來到晉中的綿山,走進綠樹簇擁的南莊,繞著青磚砌成的村墻走一圈。輕步踱入“迎瑞門”,站在紅磚鋪筑的街上,舉目望去,一棵棵龍爪槐上紫藤纏繞,高低錯落的80余座院落分布其中。村里以大街為中軸,南廟和北廟對峙而立。戲樓坐南向北,兩側的磚雕為一銜花奔馬,馬兒后蹄騰空,飆尾飛揚。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李崇杰在前面指指點點地介紹著,如數家珍,偶遇一破損處,用手輕輕撫摸著,臉上露出惋惜的神態。他告訴記者:“結合村落文化、風土人情、田園風貌,已編制出保護與發展規劃。村里的父老鄉親也形成共識,一定要把古文化保護好!”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