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烏海市旅游發展大會召開之后,烏海市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戰略決策,認真落實自治區旅游發展大會精神,全面分析旅游發展形勢,研究部署旅游發展工作,努力把烏海建設成為中國西部區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
堅持規劃先行 實施“旅游+”戰略
烏海市堅持規劃先行,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大手筆編制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從戰略全局的高度把握旅游產業發展的定位和方向,著力增強項目投資的拉動力,堅持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大品牌引領的工作思路,突出烏海山、水、沙、城特色,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集中精力規劃和建設一批旅游大項目,培育和打造一批知名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時增強旅游產業的融合力,以挖掘旅游與相關產業的價值交匯點為突破,大力實施“旅游+”戰略,積極培育融合發展新格局、新動能;大力培育旅游業新產品、新業態,滿足游客多樣化、個性化旅游需求,提升旅游業融合帶動力。

大漠深處 高云 攝

甘德爾山 焦長青 攝影
推進多規合一 完善旅游要素功能
烏海市加強系統謀劃,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搞好規劃銜接,推進多規合一;在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上,緊緊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提檔升級,“商、養、學、閑、情、奇”等新興要素的引導培育,推進“七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旅游要素功能,全面提升旅游景區品質。


深化區域合作 創新營銷方式
烏海市立足地區實際,科學準確把握內涵,發展全域旅游,推動旅游業由原來的孤立發展、條塊發展,向全社會、多領域、綜合性的方向邁進。烏海市健全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和運行規則,培育壯大各類旅游市場主體,支持和引進龍頭企業等民間資本依法采取多種形式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高效運營管理旅游資源。立足旅游資源、區位環境、交通網絡等條件,深化區域合作,在旅游客源市場共享、旅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旅游線路有效對接、旅游產業錯位發展、合作機制配套完善等方面,全面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協作,形成營銷合力,提升品牌影響力。烏海市牢固樹立“一分資源、兩分策劃、三分打造、四分促銷”的理念,著眼于增強烏海旅游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做好品牌包裝策劃,不斷創新營銷方式,加強開放合作,將烏海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宣傳推介出去,打響“來沙漠看海·內蒙古烏海”旅游品牌。
此外烏海市著力抓好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扎實開展礦區環境綜合整治,不斷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促進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

大河書風 攝影 張南君

長河起雄壩,大漠出平湖
烏海市是內蒙古西部一座大漠中的水上新城,地處黃河上游,是華北與西北的結合部,也是寧蒙陜甘經濟區的結合部和沿黃經濟帶的中心區域,歷史上處于黃河農耕文化、絲路文化、西域文化和蒙古文化的交匯地帶。5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先人們用汗水和生命在神秘的桌子山上刻下了美麗神奇的太陽神巖畫;2000年前,漢武帝在這里駐守邊關,秦長城、漢古墓見證著歷史更迭;800年前,成吉思汗在這里飲馬屯兵、西征西夏,終成一代霸業;400年前,北方民族遷徙此地,頻繁開展貿易往來,逐漸繁榮發展;50年前,包蘭鐵路開通,包鋼等國家重點項目投資建;今天,隨著烏海湖的蓄水形成,一汪碧水連接了沙漠、草原、濕地等獨特的景觀資源,可謂一城覽盡塞外風。

百鳥朝鳳 陳欣 攝

烏海龍游灣國家濕地公園
這里是沙漠與黃河相戀的地方。這里有植物界的“大熊貓”——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四合木;有新石器時代游牧民族的圖騰——桌子山巖畫;有講述滄桑歷史的雄偉遺跡——秦長城;還有佑護蒼生的百年藥府——滿巴拉僧。在我們不斷尋找這里厚重的歷史時,卻又發現了她另一面年輕時尚的美麗姿態,這里有一代天驕的馳騁之巔——甘德爾山;有風與水造就的靈美線條——金沙灣;有候鳥天堂——龍游灣濕地公園;有北緯39度傳奇——漢森、吉奧尼、陽光田宇葡萄酒莊園;更有大漠深處的一顆祖母綠——118平方公里的烏海湖。正因為這里被烏蘭布和、毛烏素、庫布其三大沙漠所擁抱,“長河起雄壩,大漠出平湖”,烏海湖才愈顯珍貴奪目。(圖由烏海市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