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旅游業提檔升級逐步壯大,總收入從2012年的1128億元,占GDP比重7.1%,達到2016年旅游業總收入2714.7億元,占GDP比重14.28%。
加速提檔升級
上世紀70年代,內蒙古旅游業接待國內外游客只是在草原上開設蒙古包和游覽草原,表演摔跤、賽馬、射箭、文藝演出、騎駱駝等項目;上世紀90年代,內蒙古旅游業規模開始擴大,形成了兩條草原風光、民族風情旅游線路。2000年以后,旅游業步入高質量、大縱深、快速發展階段。近年來,內蒙古以旅游城市和重點旅游區(點)為支點,以壯美自然風光為背景,以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為內涵,以航空、鐵路、公路交通線路為支撐,串聯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冰雪、溫泉、地質奇觀、文化古跡和邊境口岸的若干條精品旅游線路,成為內蒙古旅游的新名片,北疆天路、冰雪天路、跨境旅游線路等品牌效應顯著。
全域旅游發力
“著眼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實施‘旅游+’戰略,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打造‘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品牌,把內蒙古建成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是內蒙古自治區對旅游業長遠發展的新定位。
內蒙古今年開始全面實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更加注重文化的保護和挖掘,不斷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滿洲里中俄邊境旅游區深入挖掘中國紅色文化、俄羅斯風情文化精粹;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遺址、遼文化遺址提升開發質量,讓世界各地游客感受到多樣化、多層次的民族文化;呼倫貝爾突出綠色草原、興安林海、蒙元文化三大特色,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打造萬里茶道旅游線路。
在內蒙古,4317家鄉村旅游接待戶讓您賞盡人間“蒙味”,337家A級旅游景區讓您飽覽北國壯景,966家旅行社、319家星級飯店、35家旅游運輸企業為您提供最溫馨的服務,414家旅游商品銷售企業讓您滿載而歸……在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大力實施“旅游+”戰略的背景下,內蒙古旅游業正成燎原之勢,加快構建“一業興、百業旺”的大旅游格局。
旅游扶貧致富
內蒙古旅游的飛速發展不僅增強了對游客的吸引力,提升了游客的滿意度,更為內蒙古百姓增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近年來,自治區旅發委加快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旅游服務水平,保障和促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額爾古納市的蒙兀室韋蘇木在旅游扶貧政策引導下,鄉村牧區旅游經營戶年平均收入10-12萬元,騎馬游經營戶年平均收入4萬元,農牧民年平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實現了脫貧致富。旅游發展拉動了賓館、酒店、旅游商品銷售產業的發展,并逐步成為室韋村經濟發展新的支柱產業。
朝鮮民族鄉東光村從一個窮困的小山村發展成為集民俗表演、美食、購物、休閑農業觀光為一體的民俗旅游小鎮。目前,從事鄉村旅游的經營戶占東光村總戶數的33%,有20家特色家庭游旅游戶、3家賓館、1家泡菜加工體驗學校、4家旅游紀念品店。
東壕賴村在旅游扶貧政策的指引下,開辦了農家樂“富民山莊”,規劃每年接待3萬人次,每年可實現利潤420萬元。目前,這個項目吸納本地村民、民間藝人等300多人就業,間接帶動社會相關產業就業1500人左右。
在草原上發展牧家樂,在大興安嶺發展林家樂,在黃河岸邊發展漁家樂,在河套平原等農區發展農家樂。目前,內蒙古共有農業與鄉村旅游點597家、鄉村旅游接待戶4317家。2016年接待鄉村旅游游客超過3000萬人次,同比增長20%,實現鄉村旅游收入609億元,同比增長21.8%。全區鄉村旅游農牧民直接從業15萬人,并帶動60多萬人實現間接從業,全區57個國貧、區貧旗縣的近3.5萬貧困人口通過旅游脫貧,占2016年全區脫貧人口總數的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