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縣旅游資源富集,文化底蘊深厚,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旅游和文化資源大縣。南有波濤洶涌的黃河,雄渾巍峨的三盛公水利樞紐,公路、鐵路大橋座落其上;北有橫亙綿延的陰山,廟宇、神泉、古跡隱沒其間;西有浩瀚無垠的沙漠,湖泊、綠洲鑲嵌其中,涵蓋了全國旅游資源八大類的全部,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站全部單體的26%,呈現出歷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觀獨特、宗教文化豐富的特點!吧乘弦弧笔琼憧诼糜钨Y源的特色所在,廣袤的沙漠中大大小小的湖泊有160余處,成就了“百湖之鄉.魅力磴口”的美譽。
近年來,縣委、政府將旅游產業擺在立縣、強縣產業的戰略高度重點推進,以打造自治區生態旅游強縣為目標,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為契機,以“百湖之鄉、魅力磴口”為品牌,著力做好“水、綠、沙、文化”四篇文章,全縣已形成沿河、沿沙、沿山三條精品旅游線路,實現了各景區陸、空通航,水路通航工程也即將完工。歷史古跡、自然風光、產業園區三類精品旅游景區產業鏈條初步形成,接待能力日益增強,旅游業呈現出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全縣現有國家4A級景區2家(納林湖景區、黃河三盛公國家水利風景區),3A級景區2家(蒙牛乳業工業旅游區、萬泉湖),高星級鄉村旅游接待戶、示范點9家。
一、改革創新,不斷夯實發展基礎。按照打造旅游強縣的發展定位,我縣將旅游產業作為立縣四大產業之一全力推進,被列為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單位以來,黨政主要領導多次部署協調全域旅游工作,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主任、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主任、縣委常委和副縣長任副主任、56個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磴口縣旅游產業發展委員會,全力推進我縣旅游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同時成立了由政府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磴口縣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實施方案》。同時,在全市率先將旅游局列入政府組成部門,成立了旅游警察大隊、旅游巡回法庭,組建了國有獨資的旅游投資公司,在政策和經費上對重點旅游開發項目進行傾斜扶持,從組織領導、體制機制上,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二、優化環境,不斷形成發展合力。按照主客共享、全民共建的原則,不斷優化旅游產業發展環境?h內各部門從自身工作出發,積極支持參與全域旅游發展,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營造優質的大旅游環境。交通部門以改善旅游交通環境為重點,加快了旅游道路建設,先后修建了通往納林湖、黃河三盛公景區、阿貴廟、奈倫湖、萬泉湖等重點景區道路300余公里;水利部門積極爭取的由奈倫湖向沈烏干渠生態補水結合漂流的8.4公里引水渠道項目正在修建;農牧業部門將特色湖泊均列入水產養殖的重點項目中,成功創建為全國第七個、自治區首家全國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在積極發展沙漠有機葡萄種植的基礎上,可游覽、體驗的兩座葡萄酒莊正在建設;文化部門兩年累計爭取項目資金1700余萬元,對國家、自治區文保單位進行修繕保護、合理開發,將文化的元素有效發揮到旅游產業中;招商部門通過PPP合作模式,開通了三盛公水利風景區到臨河黃河濕地公園、萬泉湖、納林湖,萬泉湖到納林湖等四條航線;林業部門成功申報納林湖、奈倫湖為國家濕地公園,給予項目資金注入;園林部門在貫通景區的各大道路沿線綠化造林,形成靚麗景觀帶,并幫助景區綠化、美化內外環境;環衛部門改建城區水沖公廁44座;旅游景區、鄉村旅游接待點新建、改建旅游廁所17座。各部門支持旅游、發展旅游的意識已經樹立,旅游產業鏈條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三、融合發展,不斷激發發展新活力。一是加快旅游品牌創建工作,對重點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在政策和經費上予以傾斜扶持,引導企業“做精品、強發展”。納林湖、黃河三盛公、阿貴廟等重點成形景區開發的體驗性項目順利運營;萬泉湖、金馬湖、奈倫湖等新型景區和烏蘭布和西湖、二十里柳子度假村等為代表的生態觀光農莊、鄉村旅游接待戶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全縣旅游景區內部建設累計投入資金達到8.32億元,可觀可游景點達30余處。納林湖和黃河三盛公景區相繼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蒙牛工業園、萬泉湖景區相繼被評為3A級景區。2017年,加快推進110國道改線和巴哈路、穿沙路、沿山旅游公路改造工程,以大交通發展帶動大旅游。繼續加大投入力度,開工建設三盛公黃河風情小鎮,實施納林湖景區整體景觀提升,低空飛行基地全面建成,啟動水上飛機、滑翔翼、熱氣球等空中游覽項目。二是充分發揮旅游產業的融合功能,積極以歷史遺存、自然資源、民俗文化為載體,推進旅游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以“旅游+”為模式,推動產業大融合共發展。按照產業圍繞旅游做,旅游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思路,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推進“旅游+生態”,實施了南湖、北海、穿沙越野等項目;推進“旅游+文化”,修建了馮玉祥西北軍糧倉博物館、兵團文化博物館、三盛公地質博物館等景區;推進“旅游+脫貧攻堅”,規劃建設了牧民新村、金馬漁村等特色村鎮,納林套海農場列入自治區特色景觀旅游示范名鎮;城關村、海子沿村等六個鄉村納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工程;推進“旅游+農業+工業”,精心打造萬畝光伏園區、圣牧有機牧場等,培育華萊士、有機奶、肉蓯蓉等一批農畜產品知名品牌;推進“旅游+交通”,實施了陸路交通升級、水路環線連通、低空游覽通航等項目;推進“旅游+互聯網”,促進旅游產業鏈智慧升級,旅游業作為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載體,示范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四、規劃先行,不斷優化空間布局。按照結構圍繞旅游調、城鎮圍繞旅游建、產業圍繞旅游做的發展思路,依托三盛公水利樞紐、納林湖、奈倫湖、金馬湖、萬泉湖、阿貴廟,將“三線、三區”細化為黃河人文歷史、百湖濕地、觀沙漂流、河套休閑農莊、民族風情及陰山歷史古跡六大游覽區,精心編制了《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窳渾古鎮》、《三盛公風情小鎮》、《磴口縣沙金沙漠公園總體規劃》、《奈倫湖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委托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正在編制《磴口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系統完備、相互銜接的規劃體系已初步建立,規劃對全域旅游發展的引領推動作用將逐步凸顯。
五、精準營銷,不斷提升對外形象。圍繞“百湖之鄉、魅力磴口”品牌,進行專業化、精準化、系統化市場營銷,財政每年安排150萬元用于旅游宣傳。一是精準營銷。全市首家在內蒙古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旅游形象宣傳片,先后與全國10多家官方媒體、網站建立了合作關系,借助中國旅游報、經濟網等平臺對磴口進行全方位宣傳推廣。二是創新方式。以節為媒,打包文化體育旅游活動,在辦好華萊士節等傳統節賽的基礎上,成功舉辦了首屆“金馬湖杯”全國沙漠垂釣大賽、內蒙古兵團文化藝術節、納林湖沙灘足球賽、烏蘭布和沙漠汽車越野賽、冬季冰雪民俗活動、黃河流凌文體活動以及巧媳婦開河魚烹飪大賽等節事活動。通過多層次、立體化的宣傳,旅游影響力不斷擴大。(磴口旅游局 袁瑞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