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國際航空法律論壇25日舉行,國內外近百名航空法律專家、學者、律師以及航空實務部門工作人員共聚一堂,就航空爭議的多元化解決展開充分探討與交流。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5月25日電(記者 陳靜) 2017上海國際航空法律論壇25日舉行,國內外近百名航空法律專家、學者、律師以及航空實務部門工作人員共聚一堂,就航空爭議的多元化解決展開充分探討與交流。
此次論壇由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航空法與空間法國際研究中心(IIASL)、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范區共同主辦。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葉青教授表示,論壇將更加有效地搭建航空法律發展研究平臺,促進多種渠道的專業力量協同創新。
本次論壇以“航空爭議的多元化解決”為主題,通過“航空爭議的訴訟解決”、“國際航空仲裁機制的完善”、“航空爭議的訴訟外解決”三個議題的嘉賓發言和自由討論,深入解讀國內外航空爭議,探索實務中涉及航空產業各節點的最佳爭議解決方式。 上海市貿促會會長、上海國際仲裁中心主任楊建榮表示,本屆論壇為中外航空業界及法律共同體搭建起了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有益平臺。
楊建榮表示,中國航空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地理位置優越,兩小時航程覆蓋東亞多數經濟中心城市,是連接歐美澳的門戶樞紐。上海已在2016年成為繼倫敦、紐約、東京、亞特蘭大之后,全球第五個年航空客運量過億人次的城市,浦東國際機場年貨運量已連續第九年位列全球第三。
楊建榮表示,上海航空產業鏈完整,航空市場要素齊備,航空運輸產業持續發展,航空研發制造中心初具規模,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初見成效,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他指出,隨著全球航空產業快速發展,航空領域的糾紛日益增多。仲裁以其程序的靈活性、保密性、自治性、專業性和境外可執行性等特點在航空爭議解決中具有明顯優勢,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據介紹,目前,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已受理航空爭議案件多起,涉及航空企業股權爭議和航空租賃爭議。
論壇期間, 在“航空爭議的訴訟解決”單元,華東政法大學校友、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湯黎明法官,梳理了該院近五年來所審理的航空運輸合同糾紛的特點,并指出其中占比最多的航空爭議為航班延誤和退票糾紛,湯黎明同時分享了中國法院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對。
在“國際航空仲裁機制的完善”單元,荷蘭萊頓大學航空法與空間法國際研究中心主任Pablo Mendes de Leon 教授從國際公法的視野出發,介紹了近年來歐美國家間涉及到民用航空公法領域的國際仲裁案例。這位學者指出,過去,中國較傾向于以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而現在開始,則越發重視仲裁。他認為,這是順應全球化的積極轉變。
在“航空爭議的訴訟外解決”話題討論中,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高級法律官員黃解放提出,在走向航空強國的過程中,中國要深入研究并吃透國際規則,積極應對國際訴訟,提高應訴自信和實力。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伊爾福夫郡商事仲裁院主席 Alin C. Pop 結合中國的“和氣生財,在商言商”的觀念,談到了很多國家不愿意接受國際爭端解決機構的管轄、缺乏航空爭議裁判經驗的現狀,認為通過仲裁方式解決國際航空爭議更有優勢。
作為中國航空產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上海的民用航空產業要素高度密集。國際上第一家,也是現目前唯一一家專業的航空仲裁機構——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SIACA)于2014年在上海設立。上海市長寧區區長顧洪輝當日透露,上海國際航空仲裁院即將移師虹橋臨空經濟示范區。(完)
(責任編輯 :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