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近幾年,伴隨郵輪旅游升溫,國內各沿海城市紛紛開始建設郵輪旅游基地,以區位和交通優勢助推本地郵輪旅游市場發展,為未來郵輪旅游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3月31日,搭載300多名歐洲游客的“歐羅巴”號郵輪由上海抵達青島郵輪母港。這是時隔兩年多后,青島再度迎來大型豪華入境郵輪。據了解,從4月到7月中旬,將有10余個郵輪航次自青島港始發。6月初,被稱作“專為中國游客打造的郵輪”——諾唯真“喜悅號”郵輪將停靠青島郵輪母港進行展示。
隨著大眾旅游消費新時代的到來,中國郵輪旅游迅速增長。近年來,我國郵輪旅游人次年平均增速超過30%,成為人們最喜愛的出游方式之一。國外的郵輪巨頭不斷調新船進入中國,中國也成為世界郵輪旅游的戰略新興市場。人多了,船多了,是否就意味著中國郵輪產業的強大呢?面對郵輪旅游的爆發式增長,我們還需要做怎樣的布局和規劃呢?旅游業人士分析認為,旅游業供給側改革正在向前推進,面對當前豐富的低端旅游產品供給已經無法滿足人們高質量出游需求這一狀況,我國旅游業發展需要在供給側改革方面下大力氣,尤其在提供新產品上多下功夫。比如,積極推動郵輪產業發展,就可以作為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
在今年兩會上,有人大代表就帶來了一份很有分量的提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展民族郵輪產業》。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郵輪總航次約為825次,同比大增31.2%,郵輪出游人次達369.9萬人次。預計到2020年,中國郵輪旅游將達500萬人次,2030年將達1000萬人次,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新的增長點和撬動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目前,中國郵輪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系統性、針對性的制度保障,因此應該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加強頂層設計,盡快出臺一套與我國郵輪發展相適應的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引導郵輪行業依法規范發展,使之真正成為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
基于此,有關部門要盡快制定發展規劃,特別是要積極尋求國家政策上的扶持,包括降低關稅以及為國內郵輪制造企業提供稅收減免、低息政策性貸款等優惠。此外,由于郵輪旅游不同于傳統的兩地旅客運輸,多為閉合循環航線,發運港多為終到港。所以,應結合假期短等特點,開辟2—4天行程的無目的地郵輪旅游航線,使之成為國際郵輪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由于受傳統客運管理思維影響,目前國內無目的地航線始終未能突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郵輪產品的設計,也無法對國內各港口新建的郵輪碼頭進行有效串聯,因此,未來應逐步放開郵輪無目的地航線。
郵輪專家表示,相較于郵輪旅游的日益壯大,我國郵輪產業的短板卻十分明顯,大多停留在承接國外郵輪港口服務方面,在政策配套、郵輪設計制造、公司運營、旅游消費等方面發展嚴重不足。其原因在于,我國目前沒有專門針對郵輪的購入規范,沿襲的是針對貨輪的進口管理辦法,這意味著船齡超過10年的船只不能購入中國,而國際標準是運行8-10年的郵輪剛剛進入黃金期。
目前,全球郵輪運營80%以上的市場被美國皇家加勒比、嘉年華和香港云頂三家集團瓜分。我國運營的12艘郵輪整體運力只有外資的18.27%。此外,郵輪母港能為郵輪經濟提供綜合性服務,經濟效益是停靠港的10倍以上。全球可供停靠郵輪的碼頭有900多個,但真正成為郵輪母港的僅有14個,主要分布在美國和歐洲。
為此,專家建議,首先要科學規劃產業布局,進一步制定包括郵輪設計制造、郵輪經營、郵輪碼頭配套建設的相關發展規劃,逐步健全郵輪制造的產業鏈。此外,要積極培育消費市場。一方面要向外國游客進行營銷宣傳,在航線中增加中國元素和地方特色,吸引更多的國際郵輪旅客入境旅游;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國內游客的郵輪旅游宣傳,讓他們了解、接受,并加入郵輪旅游的行列。這樣,才能真正使郵輪旅成為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為發展壯大我國旅游產業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