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站的老鐵軌拆除后,站房將繼續保留,也給老職工們留下了一絲安慰。
別了 清華園車站
列車呼嘯聲月底遠去 老車站老站臺定格在記憶中
從北京北站登上S2線郊區列車,幾分鐘后,“列車前方到達,清華園站”的聲音便在車廂內響起。與此同時,清華園火車站內,李向東端正地戴上大檐帽,左手持小紅旗、右手持小綠旗,走向站臺等待列車的到來,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流程,幾十年里他重復了無數遍。一分鐘后,列車停靠在這個老舊站臺。后方的老舊車站和站臺上頭發花白的鐵路老職工,在短暫的停車時間里,有乘客拿起手機將這一幕永恒凝固。這里曾是京張鐵路出京的第一站,隨著京張高鐵的建設,自11月1日起,清華園火車站將停辦客運業務。
回憶
鳴笛聲聲幾十年
走出站臺,小院里,仿佛來自上個世紀的氣息撲面而來。低矮灰色的平房面迎鐵軌,門前防雨棚、立柱的綠色雖已斑駁,但門廳頂頭“清華園站”幾個字的浮雕仍十分清晰。
車站內人并不多,目前每天還有開往承德的4471、4472次列車及開往近郊的S2共31趟車在此經停,乘車高峰也不過十幾個人。一墻之隔,外面小吃攤的商販熱鬧地招攬生意,與站內的安靜冷清形成鮮明對比。
59歲的李向東自打參加工作就在清華園站,從扳道工到助理值班員,他從一個年輕的帥小伙兒變成了頭發花白的帥老頭兒。說起38年來清華園站的變遷,李向東陷入回憶,以前的清華園站以跑貨運為主,一天內來往的貨運、客運列車足足有50多趟,“每天忙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連每天騎自行車回家的力氣都沒了。”
后來途經清華園站的貨車越來越少,火車的鳴笛聲和撞擊鐵軌的熱鬧聲不再,那段清閑的日子反倒讓李向東和同事們渾身不自在。“直到2000年,延慶開通了游1線、游2線,也就是現在的S2線,這里才又熱鬧起來。‘五一’‘十一’,這院子里滿滿地全是人,都是到延慶游玩的旅客。”年紀大了,李向東卻越忙越精神。
留念
故人紛紛來道別
“這站也太偏了,問了好幾個人才找過來!”幾個來自山東臨沂的游客跟著網上的攻略來到清華園站,“我還納悶兒這‘清華園’名字多響啊,火車站咋比我們縣里的火車站都破呢。”其中一位憨笑著說道。外地游客到此多少有些失落,北京游客卻是慕名而來。清華園車站即將停業的消息傳出后,不少“北京迷”從四處趕來,只為在這風華已逝的車站前留下更多的影像。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站在清華園站前久久凝視,“1987年我第一次離開家鄉,從山西大同坐了一夜的火車來到北京,那時候坐的是綠皮車,連過道里都滿滿擠得都是人,硬座上得熬一夜。第二天早上天剛亮的時候,車剛好停在這一站。我記得太陽剛剛從東邊升起,天邊一片火紅,整個車站特別漂亮,看見‘清華園’幾個字我特別激動,知道這是到北京了。”老人一邊說著,當年的新鮮感重回臉上。
北京“土著”李子實一大清早便溜達到清華園站,曾是企業高管的他經停過國內外大大小小不少火車站,而清華園站于他而言卻一直是種特殊的存在,那是他第一次乘坐火車出發的地方。“就記得第一次坐火車很新奇,火車一直往前走,兩邊的房子、農田一直在往后退……”再過幾個月,走南闖北幾十年的李子實也要和清華園站一樣退休了。他說要給自己留下點兒念想,將清華園站在手機里定格。
說起火車站的歷史,李子實如數家珍。李子實說,清華園原是清朝皇家園林,清末民初修建京張鐵路在該處設清華園站,后在清華園設學堂辦學并發展成為今天的清華大學。“現在這個火車站還是后來遷過來的,老站還在清華南門那邊。”
尋訪
老站沒在喧囂間
沿著成府路向西走一公里多,拐進路南的一條逼仄窄小的胡同里,清華園老車站隱匿在老住戶間的行好聲和出租房的嘈雜聲中。如今的老車站僅剩幾十平方米,建筑整體為灰色,上邊雉堞型的女兒墻別具特色,東側頂頭的牌匾上寫著“清華園車站CHING HUA YUAN”幾個大字,左右兩側“宣統二年冬季”、“詹天佑書”足以道出老站的身世。1905年9月,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這是中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投入營運的鐵路,清華園正是這條鐵路上的一站。
幾米開外就是清華園鐵路職工宿舍,據樓里一位退休多年的老職工回憶,最初的清華園老車站要比現在大得多,環境也好。“鐵軌在車站的東邊,現在留下那間是當時的候車室,南邊有個大花園,附近除了農田就是學校。”建國后拆除了西直門南側一段鐵路,清華園老車站由此成了京張鐵路出京的第一站。“上世紀60年代清華擴建,把車站挪東邊去,這兒就不接待旅客了,80年代貨運也停了。”
老職工回憶,他是聽著清華園站叮叮當當裝卸貨的聲音慢慢長大的。“以前,清華園老車站多是走貨運車,站里裝卸各種貨物,糧食、蔬菜、玻璃啥都有。那時候,我和小伙伴們經常跑到貨上去玩兒,現在有時做夢還能夢到那場景呢。”那時的他從沒想過,自己長大后會和鐵路、和清華園站就此結下大半輩子的緣分。
海淀區文化委2012年將老車站掛上普查登記文物的牌子,但“文物”之名似乎并沒能扭轉老站持續的冷清衰落。自從“清華園火車站”停運的消息在網上不脛而走后,不少人在去新站留念的同時也會來老站看上一眼。
離別
送走清華園再退休
清華園站的職工多數都是和李向東一樣工作幾十年的老人兒,工作30余年的站長劉鳳強已算其中相對年輕的“新人”了。乘客舍不得車站,這些陪伴了清華園站幾十年的老職工更是難以割舍。劉鳳強說,京張高鐵隧道年底將開建,目前已經確定清華園車站的鐵軌將被拆除,但車站的站房仍會繼續保留,這至少給了車站老職工和老乘客一絲安慰。
再過一年,李向東也要退休了,他說原本想著退休后帶著老伴兒和小孫子常回站里看看,找老同事們聚聚,但可眼看清華園站不再迎客,同事們也將各自到新的崗位上工作,這讓他著實有些舍不得。“哪怕再等一年,和我一起退休也好啊。”他黯然低下頭,停頓了很長時間,幽幽嘆了口氣后又加了一句“不過鐵路終歸得發展,這樣也好,先送走清華園站,我再退休。”
北京晨報記者
康佳 曹晶瑞/文
康佳 王巍/攝
【清華園站檔案】
作為京張鐵路的出京第一站,清華園車站修建于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原址位于現在清華南門外。這座老車站見證了許多歷史時刻,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數1949年3月,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往北平,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等人從涿縣乘專列抵達清華園車站,這里因此成為毛澤東“進京趕考”的第一站。
上世紀50年代初,因為清華要擴建校園,清華東側的京包線往北至清河的一段鐵路線東移,于是老車站向東南遷移到了現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