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云南昆明市民唐先生帶著家人來到云南民族村游玩。園區的景頗寨目瑙示棟廣場熱鬧非凡,傣族舞曲、傈僳族下火海等各個少數民族活動輪番上演,園區的“目瑙縱歌之夜”火熱開場。
點燃篝火,在主持人的帶領下,游客和市民手拉手、圍著篝火跳起了熱情的舞蹈,氣氛十分熱烈。“來感受下少數民族的活動,真是來對了。”唐先生興奮地說道。
然而,幾年前唐先生在此也有過不好的體驗:“那次正好是元旦假期,民族村里不知道擠了多少人,差點被困住出不去了。”
為了防止游客過多,云南民族村實施了景區游客承載量分級,從而在游客高峰期設置預警方案。工作人員李娟介紹:“游客高峰期,會有專門安保人員監控客流量,出現異常及時處置,工作人員會及時將游客帶到開闊片區,減少集中村寨的游客數量。當游客數超過最高承載量時,售票部會立刻停止售票,并有專人負責游客和車輛疏導。”
節假日期間,除常規表演外,各村寨還會增加表演活動和表演場次,防止游客蜂擁聚集單一表演場地而發生擁擠、踩踏事件。李娟告訴記者:“像我們園區的重點節日,潑水節、火把節等都會準備多個場地的活動。”
安徽的旅行愛好者小汪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以前甭管去哪兒玩,還沒下高速就感到客流擁堵,好不容易到了景區也是人擠人。”現在則很不同:高速路口明顯順暢多了;門票三日內有效,可以選時段避開高峰;“游客人數已達最大承載量的80%,請您合理安排游覽行程”,主要登山道口的顯示屏會有類似的提示……
“這些年通過合理的調控調度,基本實現了在黃金周等高峰時段,景區單日最大承載量不超5萬人的目標,而這要歸功于景區主推的預測、預約、預警‘三預’機制。”
除了規范管理、提升游客體驗,在滁州市旅游局管理科科長錢朝陽看來,科學的景區流量管理,更是保障游客安全,防止景區事故發生的有效手段。
“正月初九瑯琊山廟會,香客擁擠結果造成失火,瑯琊古寺差點兒毀損。”好多年前的一次事件,錢朝陽印象深刻。
今年以來,滁州市從A級景區開始,全面啟動了景區最大承載量的核定和管控工作。“由于景區規模、條件等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景區游客最大核載量等也要實施動態管理,每年年初重新核定并更新發布,旅游局也會做好相關工作的跟進監督。”錢朝陽介紹。
早在2015年1月,國家旅游局下發《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要求各大景區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載量,并制定相關游客流量控制預案,當年4月1日起實施。據安徽省旅游局工作人員范星宏介紹,現在安徽省4A級及以上景區基本都有了流量管理,3A級及以下景區的流量管理各市旅游局也在推動,但由于不同景區的管理模式不同、工作推進的先后進度不同等原因,尚未普及。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