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之中南鑼鼓巷依然寸步難行
國慶長假期間,各地游客蜂擁而至,而最能代表老北京文化的胡同吸引著不少游客。昨天,北京晨報記者分別來到南鑼鼓巷、煙袋斜街和五道營胡同,發(fā)現(xiàn)假日中胡同各有不同景象。
南鑼鼓巷:
700米胡同走半個小時
作為近年來人氣爆棚的觀光點,南鑼鼓巷于4月25日起,主動“摘掉”三星級景區(qū)帽子,暫停接待團體游客,給胡同“減負”。可昨日,記者來到南鑼鼓巷探訪,發(fā)現(xiàn)雖然不見導游和旅游團身影,但慕名而來的游客仍然絡繹不絕。“這是來北京必去的景點啊。”一位山西的游客指著手中的旅游指南說。
記者從胡同南口進入,就已被堵得寸步難行,前進速度十分緩慢。“這哪是旅游,就像排隊。”記者從人群中聽到不少吐槽的聲音,其中不少人高舉手機拍下這人山人海的一幕。站崗的一名保安告訴記者,近兩天的日客流量約8萬人,“跟‘拒接’前差別不大。”他向記者透露,巡邏期間,他發(fā)現(xiàn)游客中仍有團體客人。“有的導游把小旗子縮起來藏在腋下,團員把統(tǒng)一顏色的小帽子摘下,和散客看似相同,我們也沒法制止。”
昨天下午三點,突降秋雨,而記者發(fā)現(xiàn),氣溫驟降加上秋日冷雨,絲毫未影響游客的熱情。烤魷魚、炸薯條、酸奶冰淇淋……各類小吃店門前盤踞著不少游客在傘下品嘗美食,其中一甜品店門前竟排了近30人。跟隨人群自動推著走到達胡同北口,記者發(fā)現(xiàn)這條700多米長的路,什么都沒逛,走下來要半個小時。
煙袋斜街:
銅人先合影 隨后忙要錢
隨后,記者又來到另一極具老北京特色的胡同——煙袋斜街,北京剪紙、吹糖人、捏泥人、北京特色小吃……各類頗具老北京特色的商品在這里叫賣著,胡同中繁華熱鬧。
而記者卻在胡同東口發(fā)現(xiàn)兩位戴墨鏡,渾身涂滿古銅色的人,一人手拿折扇,一人手拿小喇叭,假扮銅人擺著各種造型,而胡同口外則是一個身著孫悟空造型的人,他們見有游人過來便擺出各種造型。記者看到他們擺手招呼游人上前合影,只見一位游客主動走了過來拍照后,準備離開時,“銅人”馬上從兜里掏出一張卡片,上面寫著“我是聾啞人,與我合影20元”。
“你怎么照之前不說。” 在得知拍照后還得付錢,不少游客略顯尷尬,但都還是付了錢。記者觀察了五分鐘,就是兩位游客合了影。“花20元錢拍兩張照片有點不值,但就當過節(jié)來北京玩留個紀念。”
五道營:
老板很隨性 下午才開門
相比南鑼鼓巷和煙袋斜街的喧囂,記者發(fā)現(xiàn)五道營胡同“鬧中取靜”,只見游客三三兩兩,緩緩地閑逛著,這里氛圍輕松慵懶,四合院門口的石墩兒、搪瓷盆做花盆的盆栽和獨立設計師的服裝店,花店、咖啡館,雖是青磚灰瓦間,也被裝飾得頗具時尚感,在這里游客多數(shù)選擇駐足拍照。
“怎么都沒開門?”“想買都沒辦法。”一些游客表示失望。逛一圈下來,記者發(fā)現(xiàn)五道營胡同中的不少店鋪中午都是大門緊閉,有的店營業(yè)時間要從下午四五點開始。“到了晚上會熱鬧些。”一家餐廳的服務員告訴記者,胡同里的店主都比較隨意,沒有固定的開門時間,“而且這里多是一些酒吧,晚上七點后人會漸漸增多,但基本不會出現(xiàn)擁擠。”住在胡同里的石先生稱,開店鋪與胡同居民生活互不影響,“太吵我們也受不了。”
北京晨報現(xiàn)場新聞
記者 郭丹
線索:辰先生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