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上海8月20日電 題: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
從中國八千年的陶瓷文化、玉器文化,聊到中國四千多年的銅器文化,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在19日的上圖講座上不止一次感慨,世界古老文明中,不論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或印度文明,經(jīng)數(shù)千年歷史洪流沖擊與淘汰都已非原來的文明,“惟有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八千年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曾中斷,并屹立至今。”
前前后后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從事了31年的中華文化推廣工作,周功鑫眼里的博物館更有“深度”,肩負著將中華文化普及化的重要職責。她說,博物館的藏品是心臟,教育是靈魂,沒有教育的博物館是“沒有生氣”的博物館。
據(jù)周功鑫回憶,25歲那年第一次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后,有16年都在做自己最看重的教育工作。首任27年,在她自己看來共做了幾件“大事”,其一就是建立了分齡分眾的教育活動,“為了做好兒童活動,當時我還到美國去參考,到大都會博物館去搜集例子,回來以后就設立了活動與創(chuàng)意兒童館,讓小朋友從玩里獲得文化的知識,寓教于樂。”
2008年至2012年,周功鑫出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任職期間,為了開拓年輕觀眾,周功鑫設計了“故宮周末夜”,引入新科技和多媒材讓年輕觀眾看得有趣味、學得更深,“當時臺灣的年輕人都對這些活動很有興趣。沒有這樣的活動,孩子們就另有選擇。”
在周功鑫看來,臺灣和大陸年輕人都對中華文化很有興趣,“大陸年輕人有個好處,就是現(xiàn)在每個地方都有博物館。希望年輕人能夠真正利用博物館學習自己的在地文化,看到整個中華文化從點到面如何積累在每個地方的認識,不同地域的文化,串成對整個中華文化的認識。”
“中華文化悠久、博大、精深,如何讓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積累的中華文化種子廣撒人們心田,尤其是青少年,這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周功鑫說,“這些前人的智慧借由方法及長期系統(tǒng)的推廣,內(nèi)化成青少年們的想法與作為,使他們成為有教養(yǎng)、有內(nèi)涵、有自信的社會中堅,進而創(chuàng)造更祥和的社會與美好的未來。”
談及中華文化具體應當如何普及化,周功鑫結(jié)合自己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工作經(jīng)驗,為博物館提供了四點建議:“要因材施教,按對象、年齡、背景等不同給予不同的教學方式;要善用媒材,尤其是對年輕人,需掌握他們熟悉及常接觸的媒材,方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內(nèi)容要作系統(tǒng)化的呈現(xiàn),打破碎片化的資訊提供;提供長期學習的可能,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時間慢慢積累。”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