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2日訊(記者 張艷玲 實習記者張逸杰)近日,一個名為“三亞海鷗召回行動”的公益項目因遭業內專家、網友的質疑宣布暫停眾籌。目前眾籌活動共獲得710人共計31427.56元捐款。
據了解,該項目計劃通過人工馴化放飛一部分燕鷗的方式招引更多的燕鷗、海鷗在三亞棲息,項目負責人表示,“為了讓三亞重現海鷗漫天飛舞的美景”。目前,組織方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已從青島引入44只燕鷗亞成鳥(幼鳥)至三亞,并已放飛6只。組織方稱,該項目將進行5年,預期三亞的海鷗數量將達到3000只。該項目欲通過眾籌方式籌款合計147460元。
“三亞海鷗召回行動”引專家網友質疑
一些鳥類研究專家和網友對此提出質疑。有專家提出,“三亞海鷗召回行動”中,燕鷗引入三亞是否經過科學論證?該活動是否經過青島及三亞兩地相關部門的報備審批?也有網友質疑稱,活動舉辦前曾公開籌款、運抵三亞的燕鷗最終落地在大小洞天景區是否涉及商業目的?
組織方7月28日回應稱,此次運抵三亞的44只燕鷗是通過“群眾救助和由佛教徒從撿蛋者手中購買”,后交給青島野生動物救助協會志愿者手中,并最終運抵海南三亞,參與此次活動。“這些(燕鷗)蛋是今年初,幾名攝影愛好者在膠州灣濕地拍鳥時,在濕地邊緣發現的一些被成年鳥遺棄的鳥蛋。”項目主辦方、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秘書長孟佳燁說,“我們通過了青島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的檢測,辦理了異地運輸的相關證件。”
鳥類生態學專家、成都觀鳥會副秘書長、生態學博士朱磊日前也發文指出,主辦方運送的這些鷗是燕鷗,不但不是海鷗,更沒有在海南島繁殖過,提出“引種是個技術活,主辦方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專業”等質疑。他援引以往的研究文獻表示,“海南歷史上沒有普通燕鷗的繁殖記錄,大部分海南可見的鷗類都是該島的冬候鳥”;并解釋道,這個活動需要長期野外實地鳥類調查獲取的扎實數據來支持,還涉及到棲息地保護和環境容納量等問題。
組織方:專家所言“太書面化” 與現實不符
面對種種質疑,孟佳燁回應稱“專家所說的‘太書面化’”。“一些專家翻出了不知道什么年代的資料,不能說這是錯的,但我們親眼見到的東西和他們說的是不一樣的。”他說。
對于調研實踐,孟佳燁表示:“去年八月,我們就在項目地附近,發現了三四十只燕鷗。三沙出海的漁民說,這種燕鷗在三沙一年四季都能看見。所以我們確定南海這一片區域并非所有的鳥兒都是遷徙性的,很多鳥類一直都在這兒存在。”“我們相信第一線工作人員的信息才是最可靠的,尤其是在一個長期缺乏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的領域。”
此外,針對輿論的質疑,三亞林業主管部門通過當地媒體給出了回復,他們表示,目前對燕鷗進行“幼鳥育雛后,放飛大自然”屬于一種探索性嘗試,這種方法能否讓燕鷗更多地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還需要時間進一步檢驗。對于“試驗中確實存在的問題”,將指導項目方推進深層研判,盡快拿出解決方案。
野生動物保護法禁止違規放生
這幾年,民間放生流行,體現了民眾關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情懷。然而,放生什么物種、在哪里放生合適是大有講究的。按照《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等法律規定,外來物種放生還應經過科學論證和嚴格審批。
上月初新修訂的并于明年1月起施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通過捐贈、資助、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活動,支持野生動物保護公益事業,但同時也規定了“任何組織和個人將野生動物放生至野外環境,應當選擇適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當地物種,不得干擾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隨意放生野生動物,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危害生態系統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國家林業局保護司總工程師嚴旬針對“放生”相關條款表示,放生要在科學機構的指導下進行,但也不能隨意放。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