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現場。 王逸飛 攝
國際民宿聯盟發起暨國際民宿研究院落戶儀式現場。 張茵 攝
“中國鄉村民宿發展示范縣”評選結果揭曉與授牌儀式現場。 張茵 攝
中新網杭州6月1日電(記者 王逸飛)5月31日,首屆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圓滿落幕。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魏小安、旅游專家張建庭、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德村志成、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專家賈云峰、法國中部大區盧瓦爾河谷旅游委員會主任Christophe Mouton、全法旅游聯合會高級顧問Phlillipe Krisanow、臺灣民宿協會秘書長李青松等先后亮相本次論壇。同時論壇還促成了國內首批中外民宿姐妹村簽約、國際民宿聯盟發起暨國際民宿研究院落戶桐廬、中國鄉村旅游產業引導基金及孵化器成立等多項國內外合作成果。
在參會的中國、美國、意大利、法國、日本等嘉賓看來,此次豐碩的會議成果,確定了桐廬在世界民宿領域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加速了國際民宿交流,讓中外共謀可持續發展有了新的平臺。也有專家指出,伴隨著民宿業的蓬勃發展,這一業態將惠及中國越來越多的農村百姓,使其享受到城鄉統籌的豐碩成果。
行業盛會結產業碩果 國際化平臺迎贊譽
作為規模與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產業盛會之一,在桐廬舉辦的首屆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在推動中國乃至國際民宿產業發展方面,可謂結出累累碩果,并得到了國內外嘉賓的一致點贊。
在論壇開幕式上,桐廬縣環溪村、蘆茨村分別與意大利維泰博省巴尼奧雷焦、法國盧瓦爾河谷博克區尚皮尼締結為中外民宿“姐妹村”,這一國際交流合作形式在中國民宿領域尚屬首次。
意大利奇維塔·迪巴尼奧雷焦市市長Gianlorenzo.Paolo表示:“意大利自然特色加上中國的民俗風情,會讓雙方產生更多的際遇和靈感。感謝論壇邀請我們參加,希望可以借此機會認識更多的國際朋友,希望文化可以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
如果說締結“姐妹村”還只是點與點間的聯誼,那么本次論壇上成立的國際民宿聯盟,對于中外民宿交流合作,無疑具有更強的推進作用。
在首屆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現場,隨著來自法國塞納河、日本信農川、意大利波河以及桐廬富春江的水流匯聚到冰雕中,國際民宿聯盟正式成立,國際民宿研究院也正式落戶桐廬縣。
中國鄉村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章敦華呼吁,希望更多國家和地區的民宿業內人士加入聯盟。“國際民宿聯盟將推動各地民宿規范化發展,積極尋求海內外合作,建立多元渠道加速推廣中國民俗產業和產品,提升中國民宿產業知名度、美譽度,促進民宿經營者之間的交流合作,推動民俗資源的整合。”
本次論壇還重磅發布了“中國鄉村民宿發展示范縣”十強名單,包括浙江省桐廬縣、安徽黟縣、廣西陽朔縣、浙江德清縣、湖南鳳凰縣、云南瀾滄縣、福建建陽縣、江西上饒縣、貴州雷山縣、河南新縣等十地榜上有名。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評選也為快速發展中的中國民宿產業,樹立起了一批“中國樣板”。
雖然論壇時間只有短短一天,本次活動的成果卻并不止如此:包括中國鄉村旅游產業引導基金及孵化器發起、兩岸民宿發展合作示范區揭牌、桐廬30個民宿投資項目簽約等儀式的舉行,讓中國民宿產業的前進之路,一次次被照亮。
對于此次論壇,杭州市副市長戚哮虎表示:“首屆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在桐廬舉辦,既是對桐廬現代民宿業的肯定,也將對桐廬縣乃至杭州市現代民宿業發展提供借鑒。接下來,杭州市將用足用好本次開發成果,積極打造亮點,做出精品,著力打造現代民宿業的杭州品牌。”
作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專家,賈云峰也對論壇給予了肯定。他說:“會議我聽了一天,非常感謝中新社與桐廬縣委縣政府舉辦了這樣的會議,能夠讓大家溝通交流。因為最近民宿火熱,所以更需要研究和重視。”
大咖眼中的民宿:“人”與“溫度”成核心
在發揮平臺作用促進國內外合作的同時,此次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也是一場“內容為王”的盛會。在主題分享與沙龍對話環節,各國嘉賓共同呈現一場思維激蕩。
首先,在“民宿是什么”的問題上,如“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嘉賓們的多彩觀點也體現著不同人對民宿發展的不同期待。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魏小安指出,民宿是一種整合、提升,說到底民宿姓“民”,借助民間的閑置設施,利用民間的資源、資金建設,為民眾的新興需求服務。同時,民宿在鄉,利用鄉村環境,追求鄉村意境,但又超越了傳統鄉村,提供了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所以說到底,民宿提供的是一種新型生活方式。
在他看來,民宿特點應該是鄉村的家;規模小,服務細,設施舒服,環境適宜;環境引人,生活留人,情感動人,口碑來人;有好的場景等。
德村志成介紹,民宿是利用自住用宅、空閑房間,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牧漁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
在他眼中,民宿更應該是“讓客人回到溫馨的家”。他表示,做民宿的人首先要想怎么提供溫馨給客人。發揮特性,展現個性,體現溫性,這是民宿的三大特性。現在民宿普遍缺乏還溫性。
“民宿最大的特點是有人文和感受,有主人的溫情。民宿和客人之間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交心,如果不交心,就不能稱之為民宿。”德村志成說。
“在一個沒有污染,沒有干擾的干凈環境,可以是小樓房或者農村小房子,有三到五個房間,要匹配周圍的交通,不能有鐵路、交通或養殖業的影響,要有友好的氣氛、友好的感覺,還要有家和分享的感覺。”全法旅游聯合會高級顧問Phlillipe Krisanow在演講中描繪著他理解的民宿。
值得注意的是,在論壇致辭、主題演講中,也有嘉賓特別點出了民宿對于中國現階段發展的深刻意義。
桐廬縣委書記毛溪浩介紹,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下,桐廬民宿以生態為基、文化為魂、美麗為色、草根為本、全域為特,全力助推民宿經濟成為桐廬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新引擎。
毛溪浩指出,發展民宿是踐行兩山理論,實現村美民富的良好載體;是供給側改革在基層的生動實現;是順應城里人向往山村生活的需求的積極探索;是推進城鄉要素流動的綠色通道;是激活農村資源,煥發農村活力的重大舉措。
魏小安也直言,民宿的發展不僅是民宿的發展,實際上是鄉村發展的轉折。“我聯想到年的聯產承包解放了中國鄉村的第一產業,鄉鎮企業的發展培育了我們的第二產業,現在民宿的整合,實際上意味著三產的騰飛。”
“快”字背后問題頗多 個性化是出路
民宿的發展和市場對民宿的青睞,無疑正呈現著不斷上升的走勢。2015年中國旅游報告十大投資方向中,鄉村旅游位居首位。去年,鄉村旅游投資達2600多億元人民幣。而民宿去年其市場規模已突破200億元。此外,每年農民直接接待游客數量已達在6億人次以上。
可以說,在鄉村旅游的藍海里,民宿正進入發展黃金期。然而在專家看來,中國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民宿,已經遇到了不少發展阻礙和難題。本次論壇就給出了難題的出路。
在民宿依托的鄉村壞境方面,旅游專家張建庭指出,農村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帶來的生態問題正在破壞著民宿發展基礎。同時在各種建設的口號下,傳統優美的鄉村正遭受著“美化”和重整,帶來規劃不合理、不切實際,村莊特色逐漸消失,傳統村落逐漸衰落。
他同時表示,劣質農家樂和民宿泛濫、千村一面,缺乏特色、旅游過度性及掠奪性開發、環境粗放式管理都在蠶食著民宿發展賴以生存的優勢。
在民宿行業自身問題上,魏小安指出其同樣面臨多個障礙,模式障礙、制度障礙、社區障礙、技術性障礙、觀念性障礙。
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專家、中國國家旅游局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賈云峰認為,目前中國民宿發展現狀就是四個字“小、散、差、亂”。他同時指出了民宿發展的四大瓶頸,“第一是客源模式單一;第二是投入模式簡單,就是城里有點閑錢做的事;第三缺少行業標準,到處都有標準;第四是業態急需多元化。”他還表示:“包括民宿在內,中國旅游不缺高度,不缺深度,但中國旅游最缺少的是溫度,中國旅游沒有情感。”
在指出民宿產業問題的同時,民宿大咖們也為接下來的民宿發展提出了建議。
魏小安指出,面對民宿發展的模式障礙,可以打造群模式。“其中一種是實體群,構造民宿體系。同時建立網絡群,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平臺化、移動終端,在某個點上形成聚集。另外,也可以通過設立民宿聯盟或協會,形成組織化,突破現有的模式障礙。”
他建議,對民宿應當實行制度化管理,設立上下線,讓管理有彈性,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給民宿一點空間,它就能很好地發展。
在挖掘鄉村文化方面,他建議應倡導文化人下村。“文化人來了村里,充分挖掘鄉村文化,他的朋友會一起來,之后要吃要喝要住,周圍的老百姓就跟上來了。但我個人很反對文化下鄉,文化下鄉是用粗俗的城市現代文化,沖擊傳統純樸的鄉村文化,造成鄉村文化不倫不類。”
德村志成則認為,民宿在靜態表示需要主人用心,一個是真心,二是誠心,最后體現在親情。動態部分需要民宿經營者要懂得運用題材,注意人、事、物的題材,作為動態的部分展現。“民宿也一定要保持凈、靜、境,干凈,安靜,意境。就是干凈的環境,安靜的環境和意境的氛圍。”
“其實民宿差異化在什么,就是差在民宿主人個性化的展現,他的個性思想和民宿的理念,還有他的文化素養和為人處事,這才是真正的差異化。現在的問題,民宿復制品太多了,沒有創意感。下一步的民宿還是要往個性化發展。”德村志成說。
Phlillipe Krisanow、臺灣民宿協會秘書長李青松則分別介紹了法國民宿與臺灣民宿的經驗做法。
Phlillipe Krisanow表示:“民宿產業是一個持續增長的產業,還要通過很多媒體的渠道進行宣傳和運營,一定要把質量意識放在首位,強調在運營過程中如何保證好的質量。此外一定要知道合作共贏,因為客戶就是上帝,一定要知道客戶的需求是什么,滿足了他的需求,一定是成功的。”
李青松則指出:“第一,我們強調民宿主人魅力;第二,人文歷史文化,也許臺灣的歷史不悠久,但也有本土文化;第三,地方區域資源,臺灣東部、西部都有不一樣的風情,更重要的是有些地方有特殊的景觀條件;第四,特殊景觀條件;第五,產業的結構鏈,因為臺灣的民宿絕不是獨立于生活空間,它是和在地化的產業結合,其實很多民宿都是和在地資源結合在一起。”
作為國內民宿發展的先行地區,桐廬的探索也頗受現場嘉賓推崇。截至去年底,浙江桐廬縣民宿經營床位近1萬張,接待游客267.2萬人次,直接經營收入1.7億元,分別增長21.4%和20.5%。
桐廬縣委副書記、縣長方毅說,民宿作為坐落在田野鄉村之中的新興業態,因在山水之中、在田園之地,和那份人文情懷和家的溫暖,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最能打動消費者的關鍵因素。桐廬民宿的蓬勃發展,把農民手中最大的“沉睡資源”轉化為“美麗資本”,真正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不斷將美麗進行到底的故事引向深入。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國新聞社、浙江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浙江省旅游局、杭州市人民政府、國際休閑產業協會、中國鄉村文化研究院、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指導,杭州市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杭州市旅游委員會、桐廬縣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共同主辦,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周刊特別支持,日本民宿協會、臺灣民宿協會海外華文傳媒協會、杭州市商貿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協辦。(完)
(責任編輯 :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