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高縣百仞灘風光 本報記者 李幸璜 攝 西部百景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梁娥 何文新
“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盡是補天余!边@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當年登臨儋耳山時,即興吟詠的一首五絕。
公元1097年,蘇東坡被貶海南儋州。在《儋耳山》詩中,“補天余”之句,由眼前斑斕的五色石,讓東坡聯想到女媧補天的典故。
據《儋縣志》載:儋耳山,又叫藤山、松林山,屬儋州北部主山,海拔193米,舊儋州八景之一,古稱“松林晚翠”。如今,位于儋州木棠鎮境內的儋耳山,其“一路風光一路詩”的登山之旅,吸引了省內外眾多游客紛紛前來。
登山眺望,風光無限
從儋耳山的山腳出發,雖山勢險峻、費力頗多,但滿目蒼翠、鳥語花香。沿著土路前行,每到一個“之字形”山路拐角處,回首俯瞰,可見山下風景無限。在攀登儋耳山的途中,不時遇見上山、下山的人群!翱煲搅耍懊婢褪巧巾敚 庇械南律秸咝χf。許多上山者在爬山時揮汗如雨,一直向上。
當我們大汗淋漓登上山巔,在博望臺上眺望,山下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頓時油然而生。
廟宇古樸,訴說滄桑
在儋耳山頂,白衣公廟前有兩塊門墩石,上面有不少斑駁的小孔,這是風化剝蝕的痕跡,訴說著曾經的滄桑歲月。
據儋州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作家謝有造介紹,儋耳山上建有白衣公廟,而這白衣公是誰,歷來說法不一。目前已知至少有兩位名人來此修煉過:一是臨高僧和靖,號白衣慈父,生于1126年,功成騰化于1186年;一是瓊山白玉蟾,字如晦,白叟,曾在黎母山修煉,又到松林嶺(儋耳山)繼續修煉提升。
歷史記載,明代,儋州新州鎮大屯村人許子偉入白衣公廟苦讀,三年后考中進士,授官行人司行人。這為白衣公廟又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也使儋耳山成為當地人心目中的一座“福山”。
春往秋來,游覽者眾
山頂大門上,有一副對聯值得玩味:“會友太虛,春往秋來增醉意;仙壇博望,風清云淡話升平!贝颂帯疤摗,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相通之處。
步入白衣公廟,也有一副對聯:“身居北岸功名遠,志在南宗道義長!贝颂幍摹澳献诘懒x”,代表者就是白玉蟾。謝有造說,白玉蟾信奉道教,愛行俠仗義,還精通書畫,擅長詩賦,在儋州曾留下了兩首詩作。
這兩首詩作,其一是《送春郊行》:“怨風怨雨總皆非,風雨不來春亦歸。越烏啼殘花影瘦,吳蠶眼老柘蔭稀。枝頭紅綻梅初熟,口角黃干燕學飛。我亦欲歸歸不得,擔頭猶掛一蓑衣。”其二是《山居》:“松竹成林云氣深,洞門風冷綠苔陰。落花飛盡春山在,幽鳥聲中動客心!
登臨儋耳山,令人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白衣公廟管理者——75歲的洪志揚說,每月初一、十五到此游覽的人很多,特別是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到儋耳山登高的游客更是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