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鄭州2月22日電 (記者 李志全)春節禁放,讓內地許多城市空氣清新的同時,過節氣氛顯得有些“冷淡”。在中原地區,長在民間生在民間的古廟會、古書會卻人氣爆棚,逾百年仍長盛不衰,令年味十足。
22日正值傳統元宵節,在河南北部的浚縣,數以萬計的民眾正在趕浚縣正月古廟會。雖然官方賦予它“第八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的稱謂,但該廟會,卻是源自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趕廟會圖熱鬧,一在看,二在拜。據組委會介紹,文化節期間,人們可以看到民間社火表演、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地方戲曲展演等一系列活動。所謂拜,就是拜祭始建于北魏的大伾山石佛。石佛總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樓內,素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稱。
為了趕廟會,鶴壁石林鎮耿寺村中斷15年的高蹺抬閣再次復排。村民周大軍介紹,該村的高蹺抬閣在豫北都是一絕,“我不希望我們這代人是最后見過高蹺抬閣的人。”對高蹺抬閣的復排,村民希望這項表演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在豫東的西華縣,當地在春節期間再現了“城隍出巡”。數以萬計的民眾在城隍廟前拜謁、祈愿,人們以這種方式來寄托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
西華早在中國漢代就已置縣,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當地縣志記載,“城隍文化”可追溯至較早的戰國時期。
居民龐效華感嘆:“城隍出巡的鑼鼓聲響起,也喚醒了民眾的傳統文化意識,讓已被遺忘的民間文化活躍起來。”
如果說浚縣的古廟會、西華的城隍出巡還有著半官方背景的話,那么,河南寶豐縣的馬街書會就是徹頭徹尾的“草臺班子”了。來自四方的民間說書藝人,以藍天作幕、大地為臺,直接在麥田內“吼”唱起來。
馬街書會是由農村土生土長的農民自發形成的文化盛會,七百年來興盛不衰,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在書會的藝人堆里,有耄耋老人,也有三歲孩童。一把二胡、兩只簡板,小喇叭放在田埂上,處處散發著“鄉野味”。72歲的王書堂一生鐘愛河南墜子,“平時農活兒多,說書的時間少,只有每年到馬街書會,才能唱個痛快。”
官方統計,今年正月十三當天,到馬街的民間曲藝藝人共886人332攤,戲劇、雜技等其它民間表演類藝人638人,參會人數則達到了20余萬。
(責任編輯 :徐晶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