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辛店老戲臺雖然獲得了修繕,但已沒有往日的喧囂

岱王廟古戲臺已經變成了大雜院

大安山戲樓現在成了庫房
北京的古戲臺,是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祭祀、看戲娛樂的地方,見證了戲曲藝術的變遷和各種梨園軼事。戲樓建筑變化多樣,裝飾繪畫精彩,承載著北京地區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隨著社會發展,傳統戲臺、戲樓逐漸淡出了百姓生活。
近日,《北京古戲樓》一書出版發行,記載了北京現存59座古戲樓臺的狀況,據作者統計,約80%的古戲樓臺已喪失原有功能。
根據此書記載,《法制晚報》記者現場走訪了多個古戲臺案例發現,一些古戲臺保護狀況較差,甚至成為了大雜院。
數說 古戲臺八成喪失原有功能
近日,由梁欣立先生與任震女士合著的《北京古戲樓》一書出版發行,書中圖文并茂地記錄下北京現存的59座古代戲樓、戲臺,對于研究北京地區的古代建筑、戲曲發展、民間藝術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此書作者之一、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秘書長梁欣立介紹說,北京現存的古戲樓臺,分布在北京城內外及遠郊鄉村,大部分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其中10%左右仍在有效使用,經常有各類戲曲表演;10%偶爾使用,有組織地演出一些戲劇、雜技、說唱等節目,娛樂百姓。梁欣立指出,隨著百姓生活的改變,大部分古戲臺作為展示或閑置,已經沒有了演戲的功能,這主要集中在遠郊區縣,極少部分戲樓建筑狀況堪憂。
梁先生說,他希望通過此書,記錄下北京地區現存古戲臺的狀況,能在很多年之后為從事相關研究的人提供參考。
對此,《法制晚報》記者進行了一系列走訪。
(責任編輯 :徐晶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