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澳大利亞提出《反種族歧視法》以來,就備受華人群體的關注。從它出臺時華人的擁護支持,到種族主義分子妄圖修改時華人的堅決反對,圍繞該法的一切爭議、行動都緊緊牽動著每一個華人的神經。近日,在《反種族歧視法》實行40周年之際,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和澳洲中華經貿文化交流促進會在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歡迎墻前廣場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紀念活動。
剪不斷的聯系
華人與《反種族歧視法》的“恩怨情仇”延續數十年,兩者總是相伴而行。1975年,澳大利亞國會頒布了《反種族歧視法》,從法律上保證了全體澳大利亞人(包括華人)不分種族、膚色與信仰,一律平等。此法律一出臺,便受到華人們的熱烈擁護,因為這意味著此前將華人作為打擊對象的“白澳政策”的失敗,華人將在政治、經濟等領域前所未有地享有和當地居民一樣的基本權利與機會。
然而,就在大多數澳洲人已經接受了多元文化這樣一個事實的時候,仍有少部分極端種族主義者對華人持一種排斥態度。這直接導致了去年聯邦當局試圖修改《反種族歧視法》18C條款這一事件的發生。該條款規定:公開“冒犯、侮辱、羞辱及恐嚇”個人或一些人的行為屬于非法。而修改此法案即是要取消這些制約。
此議案一經提出,引起華人群體的一片嘩然,各大華人協會的反對聲音此起彼伏。世界華人體育聯合總會、澳洲廣州總會和東方明珠藝術團甚至專門舉辦了一個論壇來討論該項法律的修改問題,并聯名給當局寫了一封信,要求保留這一法律。壓力之下,澳洲當局最終放棄了對這一法律的修訂。華人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經過一路的風風雨雨,《反種族歧視法》保留到今,對華人來說,在澳洲的生活起居早已離不開該項法律的“保駕護航”。久居澳洲的張女士如此形容這項法律:“它對每一個移民都至關重要,對華人而言,更是意義非凡。”
數不盡的好處
該項法律的實施對華人和澳大利亞自身來說都好處多多。
來自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的葉寶忠曾指出,“白澳政策”讓很多居澳亞裔等少數族裔飽受困擾與歧視,在某些公共場合甚至出現了“白就是對”這樣偏激的種族歧視論點。然而,自從《反種族歧視法》確立以來,華人地位的提高帶動了自信心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華人愿意投身于政治、經濟等領域,并樂于向別人展示自我。當華人權益受到侵害時,該項法律為他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對此,張女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悉尼,一位澳洲婦女在公交車內公然辱罵一位華人女士,被當地警察帶走。類似華人被歧視受到法律保護的例子不在少數。對違法者的處分也是依據事件的嚴重程度來定奪的,因為法律明文規定,當局對類似事件的判決往往也比較公平。由此可見,該項法律在保護華人不受歧視時功不可沒。
同樣,該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對澳洲當局有積極影響。世界華人體育聯合總會主席關忠勇先生曾表示,《反種族歧視法》的存在保證了華人和其他族群的和諧相處,成就了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寬容的國家之一的美名,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更多的移民。除此之外,法律保障下的華人對澳洲經濟的健康增長也做了不少貢獻。可以說,二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
忽視不了的問題
盡管該項法律保護華人免遭歧視,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法律的保障作用畢竟是有局限的,還需要從觀念上改變當地公民對華人的看法。
張女士以自己女兒為例,講述了她剛進當地學校就受到其他孩子辱罵的事情,礙于對方是小孩子,學校也只能對其進行批評教育,但沒過幾天這種事情又發生了。這恰恰反映了法律也存在無法觸及的區域。
因此,她建議:一方面,華人在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要團結一致,勇于反抗,尋求法律的支持。另一方面,華人也應注意自己形象的維護,不做違法的事情。她提到有些歧視問題是由于某些華人自身素質不高造成的。只有通過每一個華人的努力,不斷提升我們的民族形象,華人才會受到當地居民真正的認可,被歧視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當然,加入別的文化圈并不意味著放棄自身文化,張女士在業余時間也會積極策劃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活動,為當地居民了解華人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 :徐晶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