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絮語: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由于當時中國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地方諸侯也需海外資源交易以維持統治,東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風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國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項交流。而我們此行就將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感受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穿越古今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淳樸而具有歷史感的生活方式。
漆線雕:漆線綿長 必有宗源
翻開世界漆藝發展史,在有史可考的華夏漆文化長河中,我們先民創造性地用"線"裝飾漆器。清代中期,同安蔡氏家族的匠師憑借出眾的雕塑和漆飾品技藝,在馬巷創立"西竺軒"作坊。蔡氏作坊線飾工藝已由傳統的瀝擠粉線成形演變為搓揉漆線盤繞。2005年,"蔡氏漆線雕"技藝所代表的"廈門漆線雕"被收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蔡氏漆線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杰出手工藝品"。
今天的"蔡氏漆線雕"已經不是一個家族的稱號,它容納了社會上有志于此項事業的各個年齡段的人士。這些成員中有國寶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技藝傳承人蔡水況,有省工藝美術大師莊南燕等多位年輕有為的漆線雕藝術家。同時漆線雕也更多樂現代藝術元素,這些作品與傳統的漆線雕相比有全然不同的氣質,讓人耳目一新。
蓮塘別墅:美麗蓮塘 冠閩八絕
蓮花洲上蓮塘社,百年芳澤百歲春。蓮花洲原是廈門柯井村旁的一個沙洲,因地中央的一塊石頭貌似蓮蓬,旁邊有幾塊石頭形像蓮瓣,且四面環水,故名蓮花洲。蓮花洲的美不僅僅在山水自然風光,更因其環抱一座匯集族人居住院落紅磚屋、宗族學堂"蓮塘別墅"及陳氏家廟"宛在堂"的大型閩南紅磚建筑群落—陳氏蓮塘社聲名鵲起。蓮塘別墅為蓮花洲增添了一份精彩絕倫的建筑風格之美,一份深遠濃厚的文化底蘊之美。
以蓮蓬為中心,所有建筑朝花瓣朝向而建,均屬吉利。古建筑之小花園、后花園、上花園里觀景亭、曲拱橋、水蝕柱頗有歐式風范,處處體現屋主當年中西兼修、耶儒會通的遠大境界與"心有蓮花自芳香"的高尚品格。
落成于1906年的蓮塘社不僅居住、教育、祭祀等鄉村聚落三要素一應俱全,且頗具規模,保存完好,這在廈門地區絕無僅有,是典型的中國傳統鄉村聚落杰出代表,堪稱研究百年前閩南古村落文化的活標本。
泉州:尋海絲起點 聽小城故事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700多年前被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稱為"光明之城",在中世紀有著400多年的輝煌。千古遺風依然會在不經意間多次閃現,既古樸清雅又精致婉約,既內斂深沉又舒展奔放。文廟門口香燭裊裊,各式宗教建筑隨處可見。窄窄的西街,夕陽伴著行人歸家。泉州安安靜靜,忘卻了關于海絲的那一段輝煌,忘卻了自己曾是一段故事的開頭。但是我們記得。
泉州市博物館,悠久的歷史傳承,獨特的文化創造,為閩南文化留下了絢爛的文化遺產。無論是民居、寺廟、橋梁、墓葬等物質文化,還是戲曲、舞蹈、口頭傳說、民間信仰、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抑或是思想精神領域的文化貢獻,閩南文化遺產都呈現出閩南方言文化區的鮮明個性。泉州博物館里飽含著閩南文化的精髓以及變遷。
涂門街位于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游、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 在這條長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臺、祖閭蘇、世家大 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
福建漁女:朵朵簪花尋絲路
蟳浦女與惠安女、湄州女并稱"福建三大漁女",是閩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觀。她們的服飾、頭飾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此次體驗團我們邂逅了蟳浦女、惠安女,無論多少歲的她們都很美,眼睛里都閃著勞作的光芒。男人出海,女人做工持家。還有滿頭簪花,新鮮的花在發髻散發香氣。
崇武古城有三個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頭,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巍峨雄渾的崇武古城,巧奪天工的石雕技藝,神奇迷幻的山海景觀,風情獨俏的惠東婦女,古樸奇特的民間習俗,以及遍布半島熠熠生輝的精美建筑和異彩紛呈的宏博文藝奇葩,展示了這里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登臨古城,足可探古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