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工人吾斯曼·利塔正在使用手工織機拼織絲線。
天山網訊(特約記者記者古麗米娜 依力哈木 黃杰敏攝影報道)清晨的吉亞鄉十分爽人,沒有城市的躁動,感覺彌漫在空氣中的,全是綠色植物充滿生命的味道。
和田市吉亞利人艾德萊斯手工絲綢廠門前,廠長肉孜麥麥提 麥提吐地正忙著接待游客,每一天他都會這樣站在廠子門口接待游客。走進那扇古香古色的木質大門,是分布在小道兩側的大片果園。工廠聞名內外的傳統工藝展示區就在右側的果樹林背后。
50平方米小作坊VS 2000平方米工廠
47歲的肉孜麥麥提,從身為艾德萊斯工匠的父親手中接過相傳了5代的家族作坊時,只有20歲。 如今,當年那間不足50平方米的小作坊,已搖身變為和田地區最具規模,集銷售區和旅游參觀區為一體的私營企業。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國內外各地的游客,在這間足有2000平方米的工廠,購買艾德萊斯綢,并了解傳統艾德萊斯綢緞的完整工藝流程。肉孜麥麥提所在的吉亞鄉,是和田地區艾德萊斯手工編織能手最為集中的一個鄉鎮。2007年12月,這里被評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并被譽為“21世紀最后的手工業”。
2000根絲線串起1塊綢緞
“‘最后’這個詞并不夸張,現在真正掌握傳統艾德萊斯制作手藝的人確實不多了。” 肉孜麥麥提告訴記者,現在的艾德萊斯制作工藝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在他工廠里,最核心的扎染和編織環節,全部是55歲以上的老師傅。 每一塊純手工的艾德萊斯綢緞誕生之前,都要經過煮沸蠶繭,抽絲、并絲、紡線、卷線和扎染等工藝。隨后,才是紡織間的老師傅們大顯身手的時候。在近70平方米的紡織間,記者看到了5位掛著白色絡腮胡的老人。他們當中,最小的也有61歲了。 72歲的吾斯曼 塔利,是土生土長的吉亞鄉人。
“你看孩子,你穿著的艾德萊斯,就是用這一根根絲線織出來的。每一塊綢緞,最少要用掉2000根絲線。”吾斯曼老人說,他手中的牛角梭子,要在絲線兩端來回穿梭40次才能織出一厘米的綢緞。每天織7個小時,大約能織出3米左右的綢緞。
這樣的老人,工廠每個環節都有一些,他們將一生都獻給了那快彩色的絲綢,默默無聞地將自己僅有的手藝流傳給他們的下一代。他們對于艾德萊斯的情誼,旁人是很難體會的。
這些老人,都是從七八歲起,跟著他們的父輩一點一點學習手藝。如今,這些老人與肉孜買買提一起堅守,把這手藝流傳下去。
早期的艾德萊斯,蠶繭是農民自己養殖的,染料是從綠核桃皮、紅柳花等天然植物中提取的。用包谷皮捆扎后就開始扎染上色。
70年代初期 ,興起人工合成材料以及化學染劑對純正的艾德萊斯絲綢帶的品質和口碑來不小的沖擊。肉孜麥麥提說,上等的手工艾德萊斯綢緞,貼著身子穿十年都不會褪色。染料多從可以入藥的純植物中提取,貼身穿著還能起到治療祛濕、緩解失眠、肺結核、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功效。
艾德萊斯花紋已經超過了150多種
“現在是最好的時代。” 肉孜麥麥提說,他的家族培養過200多個學徒,他現在管理著平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的200多名工人。技藝扎實的工匠跟他齊心努力,從父輩沿襲下來的8種古老艾德萊斯花紋,現在已經超過了150多種。顏色,也從過去濃郁的幾款,延伸出了素雅的大地色系。
趕上“好時代”的肉孜麥麥提并沒有得意忘形,他通過延伸男士領帶、箱包、圍巾等產品,嘗試讓艾德萊斯走出和田,走出以少數民族為主的消費群,讓艾德萊斯掛進更遠國度的衣柜。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