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李家坑修復后的村容村貌。
安靜的李家坑村突然又熱鬧起來了。6月27日,李家坑漂流節開幕式舉行,吸引了包括在甬高校校友會100名校友在內的旅游愛好者。他們穿行于古樹老屋之間,漂流在清清溪流之上,走古道,嘗山味,放松了心情,玩得不亦樂乎。“這里空氣清新,農產品新鮮,住在這里真舒服。”來自上海的退休干部傅先生說。
“深藏”于海拔800多米杖錫山麓下的李家坑村,隸屬于鄞州區章水鎮,北面與余姚相接,群山環抱,一溪穿村。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民和村集體收入單一,經濟欠發達。
走進李家坑,一座座用塊石壘成墻基的兩層樓四合院遍布村落,屋與屋之間是高聳的馬頭墻,臺門上鑲嵌的磚雕門匾,字跡清晰:“環溪樓”“莫厥修居”“與鹿游”“鳳躍魚游”“千祥云集”等,令人想起當年的富麗堂皇。村內還有李氏家廟、務本堂、善教初等學堂等遺跡、舊址。
有專家認為,這些建于清朝中晚期及民國的建筑,四合院民居,布局講究,層次分明。這樣的房屋結構和村落風貌,如今在江南地區已經十分罕見。“保護古村,開發旅游”成為李家坑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共識。
從部隊退伍回鄉創業的李紅偉,扛起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后,下決心要讓古村重獲新生。他家住在城區,每天驅車近兩個小時進山,城區山里,來回奔波。他和村干部們一起積極開動腦筋,編規劃,立項目,爭取各級部門的資金扶持、智力支持。
“通過土地復耕獲得獎勵資金,用于整理村容村貌,修復古村。”村主任沈功其說,村里請專家進行總體設計,嚴格執行“修舊如舊”的方案,拆除不協調的建筑和無人居住的破屋,節省下了百余畝土地并復耕,爭取到造地資金800萬元。對沿路民宅的改造,個人出資一半,村集體補助一半。這一政策受到村民的歡迎。
經過近兩年的改建,如今的李家坑面貌大變:山石壘砌成的石屋色塊斑斕,電線、污水管道下埋,路面鋪上鵝卵石,全村儼然成為一座浙東古建筑博物館。去年12月,李家坑村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與此同時,旅游開發也早在2008年就啟動,第一個項目是“四明山大峽谷(李家坑)漂流”。目前,這個被譽為“浙東第一漂”的項目,由寧波恒悅旅游景區管理公司負責經營。該公司總經理王林彬介紹,為打造安全的漂道,已投入300萬元對溪坑進行改造,并與上海、杭州等旅行社“攜手”,與周邊的丹山赤水、西山閣、仰天湖等合作,年游客量七八萬人次,今年有望突破十萬。
隨著游客的增多,村民們瞄準商機,開起了“青水灣”“明山閣”“漂流農家飯店”“環溪樓農家樂”等餐館。“原來賣難的花旗芋艿、吊紅、茶葉等自家特產,如今在家門口就被游客買走了。”一位村民說。
據介紹,目前,該村投入530萬元已建起2500平方米的村服務中心,投入250萬元建起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百步階居住點已啟動舊村改造,將新建82套三層樓的農民公寓;同時,村口公園建設已啟動,風雨廊橋項目開始招標。為了與古村旅游配套,今后還將興建一個500畝的高山蔬菜基地,民宿項目正在招商引資。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